姨母平时也经常过来,今天大表哥大表嫂都去镇上了,她就在家带小丽。
就等苏姨父和晓娟回来就开饭了,苏姨父每次都有些拘谨,不敢吃太多,粮食现在多精贵,总觉得在晓娟家吃饭,就是占便宜。
杜晓娟理解他的想法,但是她总不能让他每天中午,再来回走半个时辰回家吃饭吧……
因此每次苏姨父吃完第一碗,就说饱了后,不管是吃粥,面条,还是米饭,杜晓娟都会再给他再盛一碗。
今天也不出意外,苏姨父吃完一碗饭就放下筷子,杜晓娟忙又添了一碗,
“姨父,现在吃饱,下午才有精神干活,我这是为了让您给我多干点活,才给你添饭的。”
苏姨父吃过饭就去果园小憩了,为了避嫌,他每天在晓娟家,吃完饭就走了,在果园搭了个小棚子,干活的人累了都能在下面休息一会。
杜晓娟吃过饭,就去了仁合医馆,今天一去就得到了个好消息,之前托黄大夫打听的,有经验的果农找到了。
据杜晓娟打听的,大庆朝专门靠卖果子为生的果农很少。有管理大果园经验的果农,一般都是家生子,给大户人家管理庄园的。
这样的人都是奴籍,她上哪能找到,找到人家也不可能来桃源山。
还是师傅靠谱,人脉广。
听说这位果农,原来就是一富贵人家的仆从,那户人家举家搬迁到了京城,很多仆从也都跟着一起去了。
这位果农不愿离开家乡,他家老爷念在他多年伺候庄园,年老体迈,就还了他的身契。他的儿女不愿留在坪水县,也跟去了京城,就剩他和他婆娘,现在就住在坪水县县城。
是她想找的人,但是她还是有点疑惑,“师傅,人家现在是城里人,会愿意跟我回水云村嘛?还有不是说年纪很大了,还能照顾果树嘛?”
黄大夫没好气的回道,“我不也在这罗王镇呆了大半辈子,你瞅瞅,我老成这样,不也天天出诊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