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二他妈妈,给我烙俩糖饼

宋喜乐模仿相声名段《钓鱼》中一句,二他妈妈,给我烙俩糖饼。

李保全一听糖饼,眼睛都亮了。

天津传统油盐大饼在中国面食中独树一帜,备受家家户户的喜爱。衍生出的津味糖饼,可是天津人打小就吃的美食,是走遍五湖四海也可能被取代的味道。糖饼的传名要归功于相声老段子《钓鱼》,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郭荣启便将此整理创作为相声,不久,马三立、张庆森合作又改编成对口相声。相声中的夫妇有儿小名叫二子,按天津民俗也就有了“二他爸”“二他妈”的称呼。其中一句话传遍了整个天津卫大街小巷,更成为人们玩笑调侃的口头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津糖饼不同于其他城市意义上的“糖饼”。其他地方的糖饼有的酥甜掉皮,有点糖浆浓郁,怎么吃都不习惯,禁不起回味。要说这甜口的烙饼,天津就只爱自己烙出来的。天津人烙饼是拿手好戏,烙糖饼更是“小菜一碟”,家家都会。

老宋家的糖饼是地道的天津做法,先用油、面粉、白糖炒出稀软油酥,然后把油酥均匀摊在面坯上。也可加芝麻酱,做成麻酱白糖饼。这种面未经发酵的糖饼,饼心十层八层,薄如蝉翼,层层绵软微甜,最吸引人的是散发着浓浓的麻酱香气。

宋喜乐调侃:“今天这糖饼真应景啊,可以当甜甜圈吃!”

说着,她又从食盒里拿出其它菜肴和小米枸杞粥,全都放在桌上,拉着嫂子就走了。

李晨萱再去探望夏春华时,婉转地说出了自己想回北京的想法。她在婆家教育孩子效果并不好,还得跟丈夫两地分居,万一婚姻出现什么问题,这不是得不偿失吗?夏春华被气得血压高,闺女这都四十的人了,离开男的活不了似的。

怎么这么没出息呢?

“现在所有的人都盯着你两个儿子最后考哪个高中呢,你当妈的要去北京守着男人?要不然你到现在也找不到工作?我要是用人单位也不找你这种分不清主次的糊涂虫!你哪也不许去,把我两个大外孙送进天津一中,我给你磕头都行!”

“妈,您说得这是什么话啊,怎么总这样?”

李晨萱跟老妈讲不通,心情郁闷到吃不下饭,体重蹭蹭往下掉。虽然早就习惯了这种打压式教育,可是四十岁的人了,还被这么说,心里憋闷得难受。一个人的时候,李晨萱展望自己未来的生活,明明父母双全、明明公婆可亲、明明两个大儿子都快成年、明明丈夫每天都和自己通话且工资全部上交,可她的生活却没有一丁点儿的安全感。

宋喜明的工作不知道能不能干到退休,更不知道过了50岁还能不能跟现在一样拿到高薪。而她自己本来以为已经找到工作了,可这么快又失业了,如果一直找不到工作,就得自己缴纳社保。灵活就业缴纳的社保应该比公司缴纳的社保退休金能差上一半儿。更何况,现在延迟退休了,她说不定得六十岁才能退休。那么还有漫长的二十年,万一她一直找不到工作呢,她都得自己缴纳社保?然后退休金就那么三瓜两枣的,现在啃老公,以后啃儿子?

还有刚刚背负的,根本还不清的贷款、根本教育不好的儿子、想着孔雀开屏的老爹、从小到大都让全家活在别人目光里、一句话就能让人窒息的老妈。

她的人生简直无望!

宋喜乐觉得李晨萱书读多了,想得也多。没发生的事情就别先吓唬自己。就算天塌了还有个高的顶着呢,也轮不到她来当顶梁柱。反正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能有老公靠不丢人,就算是啃公婆夫妇只要自己还在拼,也不是不可以。

“还是那句话,你又没有不努力工作,你天天都在努力找工作。你也在尽心尽力教育儿子,你也没有不关心丈夫,你也没有忤逆公婆,你也没有团慕虚荣买包买链儿的。买豪宅也不是你自己决定的,你非得把自己挤兑到死胡同里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