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还在路上,秦王已经提前派遣特使到了函谷关联军大营。
得知特使来意后,公孙衍不但没有下令停止攻城,反而命令魏、楚两军加大了进攻力度。
函谷关外城几乎已经不复原来雄伟的轮廓,城墙早已经是断壁残垣。两军争夺的焦点全在内城,每一寸城墙都被鲜血浸染。联军的攻城器械无法到达内城,通往内城的每一寸路程都是数不清的尸体铺就。
魏楚进攻的同时,轮休的其他三国士卒忙着将残破的外城城墙碎块运走,一旦清理干净,联军的攻城器械便派上了用场。到那时,任秦军坚硬如铁,也要葬身石海。
持续了一年多的艰苦战争已经看到了曙光,公孙衍怎么可能因为秦国的求和而停止?得知秦国求和的消息后,公孙衍心中冷哼:要停也不是不可以,等联军攻下函谷关再谈吧!
秦国特使被局限在远离战场的营帐中,根本就见不到公孙衍的面,任他喊破喉咙也不见有人搭理。
结束了一天的攻城,公孙衍召集各国主将齐聚中军大帐。他没有刻意封锁秦国特使到来联军大营的消息,但是他并没有提及秦国特使以及秦国求和之事,反而勉励众将继续猛攻,力争半月之内攻破函谷关内城,然后再进军关中。
末了,公孙衍说道:“联军数十万大军征战一载有余,死伤无数方取得今日之成就。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与诸君共勉!”
帐中诸人,安平君赵豹、韩鹏可都是有希望接任各自相国之人,匡章、屈匄虽司职军事,对于朝堂之事也绝非泛泛之辈,且谁都知道这个时候放弃函谷关与秦国讲和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
“犀首打算如何处置秦使以及即将到来的张仪?”安平君赵豹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他是坚定地攻秦派,最怕魏、秦暗通曲款,是以当他得知此事之后,内心突然变得异常狂躁,恨不得与魏、楚两军一同攻城。魏王老糊涂了,作出什么样的决定都不意外,但是公孙衍不一样,当年他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心中怨恨不是那么容易便能化解的。
他要确定公孙衍的态度。
其余人也都看向公孙衍。破关而临关中是必然的,但后续对秦国的态度亦十分关键。
公孙衍微微一笑说道:“张仪与我之恩怨,想必诸位也清楚,若他落到我的手上,我自是杀之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