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 (一)法律政策措施

1. **国际法律框架**

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公约,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确立了各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全球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此外,还有《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伦敦公约》)等专门性公约,对海洋污染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 **国家法律法规**

各国纷纷制定本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规范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例如,美国的《海洋保护、研究和保护区法》、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海洋资源开发的许可条件、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等。

### (二)技术措施

1. **污染防治技术**

在石油开采方面,研发和应用先进的防泄漏技术,如采用更可靠的钻井平台密封装置、海底管道检测与修复技术等,以减少石油泄漏事故的发生。对于海洋污染的治理,发展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治理技术,如使用吸油毡吸附海面油污、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等。

2. **生态友好型开发技术**

在海洋渔业领域,推广使用选择性渔具,减少对幼鱼和非目标物种的捕捞。在海洋工程建设中,采用生态友好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如在人工岛建设中设置生态通道,以减少对海洋生物洄游的影响。

### (三)生态保护措施

1. **建立海洋保护区**

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划定特定区域,限制或禁止某些开发活动,为海洋生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和繁殖场所。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海洋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之一,有效地保护了大堡礁这一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

2. **海洋生态修复**

针对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例如,通过人工投放珊瑚礁幼体、种植海草等方式,恢复受损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同时,对受污染的海域进行底质改良和水体净化,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 (四)环境监测与评估措施

1. **实时监测体系**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海洋浮标、水下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对海洋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可以监测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浓度等指标,及时掌握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2. **环境影响评估**

在海洋资源开发项目实施前,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项目对海洋生态系统、水质、渔业资源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减缓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跟踪评估环境影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开发方案。

### (五)公众参与和教育措施

1. **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和决策过程。例如,通过听证会、公示等方式,让公众了解海洋资源开发项目的相关信息,并发表意见和建议。

2. **环境教育与宣传**

开展广泛的海洋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多种途径,普及海洋生态保护知识,使公众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