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脆买成年鸭。”
“没有小鸭便宜,我妈肯定不答应,算了,回家我们再商量。”
几个人商量未果,这时候上课铃响了,只能回教室。
下午老师继续布置作业,最后一节课,大家都慌着放假,感觉一分一秒都坐不住了。
徐祯祯跟张素云商量来家拿鸭蛋的时间,“再有两个星期,还是礼拜天上午,你来我家,记着带个同伴,这样路上不害怕。”
“行,放心吧,我肯定不一个人出门。”
“对了,养鸭子的事儿,你有啥想法吗?”徐祯祯问,以后鸭蛋的需求量一定会越来越多,她必须保证稳定的供货渠道和货源。
张素云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王晓月家不是要养鸭子?干脆,咱们各家都养上一些。”
“可以是可以,不过量还是太小了,最好跟养殖场一样,走上规模化道路。”徐祯祯对自己的咸鸭蛋生意还是蛮有信心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等下午放学路上,王晓月带来了好消息,“我跟我妈商量过了,先买十只下蛋鸭子养着,顺便再买点鸭蛋孵一窝小鸭。”
“从哪儿买?刘彩芹家?”徐祯祯来了兴趣。
“问过了,她家不卖,正好我姥家村里有养鸭子的,我妈说明天就回去问问,应该问题不大。”
“是本地鸭吗?”
“不清楚,应该是吧。”
“产蛋的鸭子,还是麻鸭比较好,高邮鸭也行,体型比较瘦小,可千万别买那种体型胖大的肉鸭子,叮嘱你妈一声。”
“好嘞。”
“还有——”徐祯祯想了想,问,“那家人养的多吗?多的话,让你妈帮我捎三十块钱的鸭蛋。”
中午她妈已经去过刘彩芹家了,三十五块钱的鸭蛋将将够,再多一斤都没有了,而她手里刚凑上来三十块钱,闲置一天都是损失。
哪怕不是麻鸭蛋,她也认了。
王晓月高高兴兴接了钱,答应下来,“这个应该没问题。”
终于盼到放学,学生们都急吼吼冲出学校大门,徐祯祯几个也因为秋假的到来兴奋不已,一路说着秋假都干啥干啥。
头等重要的事情当然是掰棒子,像她们这个年纪的半大孩子,都是要下地的,就是比她们小的弟弟妹妹,也不能闲着,能跟着下地的跟着下地,不能跟着的留在家做饭、剥棒子皮、摘豆子,总之都给安排了事做。
其次,刨花生,刨土豆,刨红薯,割豆子,看枣,打枣,也不能说一点乐趣没有。
回到家,把杂志拿给林娟,等她们做好饭,她爸也下班了,赶上收秋,他也能歇几天。
背着孩子们,徐国庆把这个月刚发的工资拿出来,不多,也就两百六十八块挂个零,给自己留下二十挂零的零花钱用来吃饭,余下两百四十块钱都交给了林满秀。
“这些你都拿着,过秋应该差不多了。”
林满秀还从没有哪一次从他手里一次性拿到过这么多钱,往常徐国庆最多交个一百、一百五,剩下自己吃吃喝喝买买东西,一到月底基本都光了。
这回倒是挺大方。
林满秀很高兴,小心翼翼把钱收起来,心里飞快计算了一下,嗯,两百块钱过秋足够了。
又想起祯祯说给母羊配种的话,“你找个时间问问,看兽医站里能不能给配?”
徐国庆满不在意道,“急啥?先喝个把月羊奶再说,这要一怀上了羔子,奶都没得喝了。”
林满秀想想也是,不过——羊奶又不卖钱,喝不喝,少喝一点,又有什么关系?
祯祯说了,这要是能配上,年底就能下崽,一胎往少了说两只,一般正常三四只,运气好的话,五六只也是它,一只小羊羔子养上四个月就能出栏,到时候一只卖上一百,四五只就是四五百,如果赶上小母羊,价格还要高,两百也是有的,这样一算账,比她辛辛苦苦养一年猪还挣钱。
不怪林满秀心动,家里实在钱不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