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那我坐你头顶上?”
戴东林差点踹他腚。
兄弟俩闹了一阵子,饭桌倒是热络起来,左书记和戴书记聊起德阳的发展,聊起京市文件的精神,还聊起港城的问题。
他们能拿到台面上聊的,自然都不是啥秘密,至少都是楚榆知道的消息,但她认真听了几句,觉得自己往常的看法过于局限。
她活了两辈子,以为自己活明白了,其实什么都没明白。
不过是一个鱼缸跳进另一个鱼缸。
这俩人才是上帝视角,中央文件传达了什么精神,以后经济发展的方向如何,人家都能解析出来,解析的比楚榆知道的更准确,更全面。
楚榆挺惭愧的,看来她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左书记聊到德阳的经济时,突然点了楚榆的名。
“楚榆跟她舅在德阳拿了轧花厂的一块地,说是要分三期投资,一期投百万,二三期累计千万。这块地开发好了,就奠定了德阳的市中心区域,算是对德阳的未来有一定影响。”
楚榆有点受宠若惊。
戴学义看了楚榆一眼,没提生意上的事,反而问起她的学习。
楚榆如实回答:“计算机系没有计算机用,都是纸上谈兵,不过同学们都很刻苦,克服困难也要学习。我没有其他人用功,但学习还算不错,这次考试应该能得个奖学金。”
她说话慢条斯理,不急不躁,声音也温和,气质也不像同龄人。
周蕴给戴东林安排了不少相亲,戴学义从没发表过意见,不过以往那些姑娘,倒是远远比不上楚榆,但她家世确实是差了点。
戴东林没去部队,再不找个能帮上忙的岳家,戴家这一代就要断层了。
戴学义再能撑,也最多再撑个小二十年,二十年内培养好下一代,也不算容易事。再加上左然不入仕途,戴学义还真担心戴家青黄不接,路子到这一代就断了。
他愁的是这个,对楚榆本身没什么意见。
他们这种家庭,赚多少钱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人脉,是背后站着的关系网。
“楚榆,多吃点螃蟹。”戴琼英说。
“谢谢姑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