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出海捕鱼

为了一片一指厚,手掌宽的猪肉,让这些渔民去下洋捉鳖,他们都不带犹豫的。

在海船开回来的时候,徐家渔民特别激动,比赵信都激动了几分,跃跃欲试地想要驾驶一番,赵信还担心他们不会操作大船,哪知道人家玩得贼溜。

赵信还很疑惑呢,怎么这些普通渔民,居然会驾驶大船,可真够奇怪的。

但转念一想,这还不好吗?只要稍微熟悉一下船只,就可以出海捕鱼,进程可以大大加快。

金书文顺利地到达了龙安场,赵信在见到他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大的‘吃惊’以及热烈的欢迎,然后金书文顺理成章地在龙安场渔获交易中心旁边新盖的船坞干起了活。

造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是用年计时的。

但是赵信舍得花钱,随便金书文造,同金书文一起来的还有小河街的一些船员。

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他们不能继续在乐林县干下去,赵信的人一直在收船员,光靠沧县一县之地的渔民,根本不可能。

大乾什么最重要?人才!!

像徐丁根、徐云峰这样的人才可不多,整个沧县也就这些个。

老渔民徐方富去庙里问了菩萨,说是今天适合出海。

龙安场是一个良好的港口码头,赵信买那艘大船就能停靠在海岸。

赵信看着眼前忙碌的众人,搬食物、工具,忙得不可开交。

这艘大船有些怪异,总体像是乌槽船,但是买回来的时候还有拍杆设计,赵信让人把拍杆去掉,然后又加了一个绞盘升降装置。

去掉拍杆,是赵信认为自己的船只出海,即便是遇到海盗,根本轮不到使用拍杆,因为标枪的威力不可小觑,而接弦作战,拍杆的功用更不大。

绞盘则是为了方便把渔获提上甲板。

大乌槽船很大,有四十多米长,能容纳百多人。

六艘小船是两头尖尖的鹰船它行驶敏捷,进退裕如,用来追踪再合适不过了。

出海物资就装了一个时辰,赵信和赵二郎交代一句,然后也登上了大乌槽船。

六艘小船分别乘坐十人,跟随在大乌槽船后方出海。

甲板上,虽然赵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赵信还是有点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