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先人遗愿

“水族的水书记载是有的,水书既然是我们上古的典籍易经《连山》,那么相信这药是有的,可惜国师死了,世间再无人懂得《连山易》,我们华夏文化的瑰宝易经《连山》算是彻底失传了。”王阳明望着溶洞内的种种器具,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与伤感。

“如果上古先人的典籍被坏人用来作恶,那我倒宁愿它失传了。”在火把照耀下安浩青看着王阳明伤感的神情道。

王阳明听后缓缓转过头望着安浩青,四目相对,眼神相互交织,两人浑身一阵尴羞,王阳明赶紧转移目光道:“其实上古典籍是上古先人的智慧结晶,不管被谁用了,都是有他的合理性的,也都是值得好好去传承和保护的。”

“国师偷我们的小孩炼药,抓我们的民众挖矿,还要杀先生,这也是合理的,也要保护他吗?”安浩青一脸懵懂的道。

“人生来之时并无善恶之分,在不同的环境和境遇的熏陶和刺激下才会生出善恶,而且这善与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评判,结果也是不同的,当年水族的阿吉和阿祥两位先祖,并不能说谁是善,谁是恶,他们的本意或许都是善的;国师及族人们对大明和三都的水族充满了敌意,无疑是因为祖先的影响,所以一直针对大明和阿吉的后人,从大明和三都水族的角度来说,或许他们是恶的,但从缅甸或者阿祥后人的角度来说,他们或许就是善的。这善与恶本就是一个人的两面本性,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一面而已。”王阳明走到祭坛前摸着石蛋道。

安浩青深情而懵懂的望着王阳明道:“先生讲的太深奥了,我听不懂,反正我觉得跟先生一致的那一定是善的,跟先生作对的,那一定就是恶的。”

王阳明回头看了看安浩青,正要开口,只见安浩青眼睛直盯着自己,一动不动,王阳明不好意思的说:“安姑娘为何如此看着我?”

“先生,你看那是什么?”安浩青指着石蛋的后面。

王阳明顺着安浩青手指的方向走到侧面看去,只见石蛋的背后高处的岩石上放着一个木盒子。王阳明飞身跃起捧下木盒,两人在火把照耀下打开木盒,上面一层是用油布包着一个包袱,下面一层是用红布包着一包白色粉末。王阳明打开包袱,里面是一张折叠的毛皮和一本书,毛皮上写满了字,边上还画了一个像蛛网一样的图;只见毛皮上写着:“族人同胞们,吾族本为大宋子民,贵州三都水族阿意公的后人,三十年前躲避战乱逃于缅北密林生活;凡吾族人都要牢记吾等乃炎黄子孙,华夏子民,永不可做有损大宋及华夏之事;等吾去后,不可在此入土,族人要择机将吾骨灰带回三都水族,安葬于登赶山下,水书交于当地族长。如日后太平,族人们尽可迁回三都,如三都族人有难,吾等族人须尽力救助。阿祥遗言!”

王阳明看完了毛皮上的字,又看了看那蜘蛛网一样的地图,一筹莫展,接着翻开了书,里面密密麻麻的写着一些水族的文字,完全看不懂,王阳明重新把毛皮和书包好放回盒子里道:“原来这里面是水族先祖阿祥的遗言和骨灰。”

“阿祥在遗言里明明说不得做有损大宋和华夏之事,这个国师居然违背先祖的遗言。”安浩青道。

“是的,大宋虽已不在,朝代或有更替,但华夏是永存的;这本书想必就是水书的黑书,先人的智慧和气节,真是可敬可佩呀,致死都不忘自己是华夏子民,都要回归华夏。”王阳明说着扯下祭台上的案布,把盒子包起背在身上。

“先生,你背起这盒子要干啥?”安浩青奇怪的问道。

“这是水族阿祥先祖的遗愿,我要拿去给族长,让阿祥可以魂归故里,水书也可以在华夏重新得到传承。”

“嗯,那我们现在去哪儿呀?”

“我们继续前行,往东边再走几里就可以到香炉山。”王阳明说完带着安浩青向东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