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法律层面。我翻查了相关法律法规,尽管本地已有三家不同规模的文创产业园区,但这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这样一来,投资者会对融资风险更为审慎。当然了,法律法规层面的事,我们也只能提建议,不能有更多的作为。远水解不了近渴。”
“第二呢?”
“第二,和第一也息息相关。因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于引入民间资本,形成了障碍。”
任瑞华啜着茶,缓缓颔首:“嗯,民间资本想要进入文创市场投资,但没有合法合规的渠道,有时候就只能观望不前,这对投资者和融资人来说都很不利。”
“此外,文创行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几乎是靠银行借款。在过去,投融资的主体是政府本身,我认为,可以适当引入民间和海外投资。”
“这一点你就做得很好,请来了吴老先生。”
沐川笑道:“我和吴老先生有缘。”
“投资公司的存在,就是要为投资者和融资人搭设桥梁。关于融资渠道,法律法规虽然一时难以完善,但办法还是好想的。我们这个项目关乎刺桐的文化形象和输出,可以特事特办嘛。”
既然任总如此笃定,沐川也宽心不少,便说:“那法律法规上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了。我再说说投资意向。”
“嗯,接着说。”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投资者并不看好文创产业。这也没办法,文创产业的先天特性就是这样,融资担保和评估咨询的成本比较高,其成长周期、回报周期比较长,而创意产品又很难不被模仿,最终可能因为缺乏独创性而影响收益。”
“可我认为,这一点,恰恰就是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