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神农鼎九州定位 阳明天大禹还元

三教同原录 浮黎君 2269 字 12天前

王以政事悉授伯益,使番禺驾舟,奚仲驾马,倍道疾趋,晦日至涂山。时昆吾正盛,倡率西北二千余国来会,共奖王室,四方诸侯皆至,预三十里外迎车驾驻正室。步卒皆以红绡帕抹其额,以为军容盛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次日清晨,鸣钟击鼓。诸侯毕集外庭,候驾升殿,争睹天颜,少顷,禹王御极,南面以朝诸侯。衣冠济济,佩玉锵锵,拜舞于堂下。各以方物致贡,乞训辞以永家国。王戒之曰:

兢兢惕厉,图治斯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勿以贱忽,勿以贵尊。苟即荒淫,社稷替陵。

诸侯群牧再拜谢教。王计数颁赏,得执玉帛来朝者万国。

江之东南尚有千馀国,不能渡江而来。王命昆吾氏为西方之伯,得专征伐,铃束诸国。宴饮经日,各归本国。铭刻训辞,遗教后世。

王留涂山一月,迁母修己之柩,葬于羽潭之上。旁建太庙,岁时祭祀。

王更欲济江南巡,往会东南诸国。乃遣大彭进都,迎后侨、子启至涂山奉祀宗庙。丁巳六岁秋七月,至涂山相见。侨在路劳顿,染病七日而卒。王与启痛哭,就葬于山之阳,令启庐墓守丧。

自率群臣南巡,其时岭雪未消,江冻犹合,迟留北岸。起一池演习舟楫,名濡须。候日暖融和,始放舟中流。

忽风云陡合,波浪滔天,见有黄龙负舟而行。舟中人大惧,王仰叹曰:“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此天所以为吾用也。生,寄也;死,归也。余何忧于龙焉!”视之犹蝘蜓耳,颜色不变。须臾,龙俛首而逝。

既济江东行,冬十月至祁山登陆。传命江东诸侯,齐至浙东上越,稽考功过以定黜陟。

数日,已至浙东大越,见千岩万壑,襟海带江。诸侯迎至委宛山,晚宿阳明洞中。

明旦,齐集苗山听旨,东南诸侯预建朝觐之所。时天下殷富,万国来同。八岁己未春正朔,考钟伐鼓,禹王坐南面,诸侯舞拜堂上。王宣告巡狩朝贡之礼,将誓言作玉宇,书载于金简。逐一计功考过,乃爵有德,封有功,诛有罪,罚有愆。因更苗山曰会稽。

江东防风氏之君独后至,禹王数其慢君之罪,执戮于山之阴。卧尸于车中犹丈余,踝股不没,从人与尸而回,改为汪芒氏。

王命以金简玉书埋藏于委宛山阳,土中得石函一。发之有赤碧圭各一,赤如日,碧如月,皆长一尺二寸。又得玉笥秘图,悟百川之理,皆黄帝所藏也。

禹王念帝舜功德,以赤圭授奚仲,封于会稽之东曰余姚。以碧圭授番禺,封于大越之北曰上虞。二子拜命就封。又藏秘图于方丈山上,命二子使人守之。禹王戮罪酬德,心始怡然。尚欲于此游览,遣侍从先回。

时二月中旬,风景晴和。王带数童,策杖散步山阴道,日暮方回。觉神疲力倦,隐几而卧。

一长人直入曰:“奉水精大圣命召子,可速往!”王起视之,识为玄夷使者。随至山前,见道长坐于高处。

王趋前拜谢,水精曰:“子绩着于金箓,玉符已投林屋仙都,神针可投于尾间穴,玉印藏于西川大瀼中。谨记此言,忘则人咎。早归紫府,毋旷厥职,”

问印、针何在,禹曰:“神针在襟,印已侵入肤内。”水精令禹坦胸,呼长人扣出。顿觉疼痛难禁,扪胸而醒,玉印已落怀中。

思寿命将终,待旦令召子启。王亲往东海,见水湍陷为大涡者千余处,浮物近之则溺。王端捧神针,望正中投去。忽长千丈,鳞甲森动,头尾摇动而逝。一时风雨交作,波涛拍岸。

王退至海门山北,备礼物虔祭,恭拈信香,拜谢其赞助之功。香烟蜿蜒,结成一篆,良久不散。王奇而录之,驾回会稽。

子启与六孙皆至,围拜膝下。王谆说以典则训诗,嘱启云:“尸壳如蝉蜕,当以苇为棺,籧篨而殓,不可奢也。薄治之后,即将玉印代予深藏大瀼。”

王常患此悸,忽见巨灵六丁至,曰:“上宫夫人以君尊五岳,别九州,上告于天,太上愍君之至,授以灵宝真文。天帝亦锡以玄圭,为紫庭真人之位。当归阳明之天受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