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古元放道师子训 徐太极相识伊周

三教同原录 浮黎君 3304 字 12天前

惟辽东殷馗、涿郡李定、上虞徐太极揣知先生意,久久不去。

慈乃教三人为三才之学。馗观天文,定察地理,太极观人相。

学成,游行天下。

太极见麓床疾行,日中无影,趋前连称仙长。

麓床问其相法从来,曰:“吾师左元放所传。”道士解去土符赠之。

遂同入冶父山访慈。

慈接见与语。闻欲会子训,慈曰:“蓟公昨已入洛,道长可暂留于此,回时得相见也。”

麓床遂居冶父俟之。

子训初寓于洛,乡里惟行信让。三十余年,人莫知其有道。

举孝廉,除郎中,从军北征,除驸马都尉。桓帝时,党人议起,弃官归齐故里。

尝抱邻家儿游戏,见当夭亡,诈失手坠地,儿即死。

邻家素敬子训,不敢悲怨,埋之。

俟二十余日,子训问思儿否,邻曰:“小儿相命,应不合成人,思何益也!”

子训出外抱儿还之。

其家不信,启视前所埋者,乃一泥儿,长六七寸,儿后得成器。

凡老人须发毕白者,子训俱与之对坐共食,信宿皆变为黑。

始知有神异之术。

京师贵人莫不企慕欲见,无缘致之。

一少年与子训邻居,为太学生,诸贵人作计呼之曰:“子勤苦读书,欲规富贵。能召得子训来,使汝可不劳而获。”

生许诺,便归事子训,与之洒扫,供侍左右数百日。

子训曰:“卿非学道,何为如此?”

生尚欲讳,子训曰:“汝何不以实对?吾已俱知卿意。岂惮一行之劳,而使不获荣位乎?吾某日当往。”

生喜甚,辞至京,与贵人俱言。

至期,子训未发,生之父母来语之,子训曰:“汝恐吾忘耶?食后即发也。”

去京二千里,半日即至。

生急拜迎,子训问曰:“谁欲见我?”

生曰:“甚多,不敢枉屈,但知先生既至,当自来也。”

子训曰:“欲见者,令绝宾客,明日当各诣之。”

生如言回告,公卿以下候之者,各自谢客洒扫。

子训果来,自持斗酒斤脯,曰:“远来无有所敬,聊示微意。”

与座上诸人饮啖,终日不匮。凡二十三家,都有一子训。

诸朝士以为先到己处,明旦至朝问何时到宅,所见皆同时。

其服饰颜貌无二,惟语言随主人意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京师大惊异,诸贵并请谈道,子训预谓生曰:“谓吾重瞳八采。及见无他奇异,吾可去矣。”

诸贵冠盖塞路而来,生言:“适去东陌上,乘骡者是也。”皆走马追之不及。

保举生为郎。

子训归冶父,晤左慈,因见麓床,言及前情,相邀往会稽卖药。

左元放初与阳城郄元节、许昌孔元方为友,时谓三元交。

俱弃五经当世之事,专修道术。

元节年已三百,虽得龟息延寿,蒸丹小饵,实无所晓。

元放传以金丹大旨,元节虚心承受,遂得真道。

元方学尹公之法,年一百七十余,容如四十余岁,性极仁慈,恶衣蔬食,常服松脂、茯苓,饮酒不过一升。

有妻子,不蓄余财,颇种五谷。

偶失火,邻人并来扑救,衣粮床几都出屋下。

元方箕踞篱畔,视烧不救。

其妻促使助收诸物,元方笑曰:“何用惜此?”

又凿水边岸,作一窟室,方广丈余,独入其中,断谷或一月两月,乃复还家。

窟前有一柏树,道后生满荆榛,窟室委曲隐蔽于草间,弟子欲诣其中,皆莫能识。

东方有好道少年冯遇来候,寻窟便见。

入而拜请,元方曰:“汝得见我,似可教也。”

与素书二卷,曰:“此道之要言也。四十年得传一人,世无其人,不得以年限足故妄授。

俟八十年,有可授者,即顿接二人。

可授不授,为闭天道;不可授而授,为泄天道。皆殃及子孙。

我已得所传,吾其去矣。”

乃委妻子入西岳。

时左、郄同往华山访之。

郄愿留其处,慈自隐峨嵋,静炼神丹。

徐太极得去土符后,道术愈高。

云游至荆州,有寄宦复姓诸葛,出三子令相,太极惊指其一曰:“神仙中人也。惜乎生此浊世,不能飞腾天上。”

官人曰:“各求加一品题。”

太极曰:“实非世间物,为人中龙也。”

指年长者曰:“材亦王佐,世之虎也。”

顾幼者曰:“嗟嗟,貌虽可嘉,但恐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官人欲加呵叱,太极大笑而去。

官人名玄,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

其兄珪,曾为泰山郡丞,生三子,长瑾,次亮,次均。

珪与妻章氏相继卒,三子俱叔玄抚养。

玄为袁绍所署豫章太守,未几朝廷以朱皓代之。

玄与刘表有旧,挈家往依。生子诞,小于瑾、亮、均,在襁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