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永乐大帝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派郑和下西洋扬我大夏国威,就连与他国贸易也只是顺带。
这个目的也确实达到了,很多国家都知道了世界上有个强大的王朝,叫做大明。
有很多国家来到大明朝拜。
不过仅仅为了扬国威,每次出航花费六百万两白银,是很不划算的。
更可惜的是,永乐大帝去世后,再次闭关锁国。】
考场
朱元璋暴怒无比。
“朕明明下令海禁,海禁,这兔崽子转头把朕的话忘到耳边了!”
朱标连忙开始安抚。
明成祖位面
朱棣:“这有什么浪费的!”
“扬我华夏国威,难道不重要么!”
“后世简直鼠目寸光。”
【事实上,永乐大帝是支持父亲朱元璋的海禁政策的。
因为当时的大明边境确实颇受海盗困扰。
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海禁让靠海吃饭的沿海民众苦不堪言,或者说民不聊生,于是朝廷终于松动了海禁。】
朱元璋暴怒的面色突然止住。
“海禁让民众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他看着朱标,问:“你来说说,有那么严重吗?”
朱标盯着父亲锋利的眼神,耿直道:“父皇,政策根据时代不同而改变,如今禁海自然是最高效的办法。”
“倭寇不断挑衅,唯有杜绝他们进入华夏的机会,才能够还沿海安宁。”
“不过,时间长了……肯定不行。”
【后世流传“十倭七华”,“十倭九华”,“倭寇都是被明朝海禁逼的”。
好像倭寇和倭国没什么关系了。
实际上,关系大着呢。
可以肯定的是,明初,边境倭寇全都是倭人。
所以那个时候海禁,真没错。
到了后期,海禁的弊端大于了优点,沿海民众生活没法保障了,于是开始和倭国的倭寇串通一气。
主要分为:倭国倭寇、大明海盗、走私海商。
大明对于这三类人群的概念分的很清楚。
但是发展到后面,尤其是大清时期,这些概念渐渐混乱。
不过在‘闭关锁国’后,倭寇之乱渐渐减少,但也让华夏落后于世界。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