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论“梦”

结果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

“梦境庄湘”和杨佩宁的接触并不多,又或是背着我偷偷接触,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问题,无论如何都说不通——“行为框架”。

随着我掌握的情况越来越多,我对“入梦”这件事的理解也更深了。

“行为框架”就是我之前说的、以真实记忆为基础,所构建出的原始梦境。

它像一个针对性的限制,记忆、也就是梦境原始数据衍生出的“人物”,一言一行都只能在其划定的范围内,就像游戏中领取任务的NPC。

而观察者、或者说进入该梦境的独立意识,则是像玩家一样,虽然在“地图”方面受到限制,但多数情况下还算“自由”,这样才能尽量多的调查、获取信息。

我排除杨佩宁也和这些“信息”有关。

以往几乎每次进入这个梦境,我都能从杨佩宁那里获得新的信息,但这不能证明他是“独立意识”,因为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这段“记忆”的信息量很大。

如果把“记忆数据”比作信息库,那么我的调查行为,就是在搜索栏里输入关键字。

在我看遍所有的词条之前,不同的关键字组合,必然会出现新的词条——但实际上它并不“新”,只是我之前没看到而已。

为了保险起见,我又分析了杨佩宁的行为模式,随后便发现了那个有意思的情况——杨佩宁所有的行动,都在“行为框架”的限制之下。

同时“行为框架”不是普适的,这可能与个体所持有的信息量有关,而杨佩宁持有的信息量极大,就导致他的“行为框架”的范围也很大。

它让“杨佩宁”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我产生一种在和真人进行交互的感觉,但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框架”是切实存在的。

比如我为了引发梦境坍塌而“未卜先知”,这是因为我不属于梦境的原始数据,所以我可以不受“行为框架”的约束。

但是杨佩宁没有这种“出格”的情况,他所有的行为、甚至包括极端情况下的下意识反应,都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

这是因为他不是真正的、活着的杨佩宁,而是利用其记忆数据,演化生成的“伪意识”,也是构成梦境世界的“原始数据”之一。

就像人无法揪着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伪意识”也无法引发所属梦境世界的坍塌,因为他们根本不会“产生”这个想法,他们所有的想法都是这个“梦境”给的。

当然,我也不能排除杨佩宁在伪装的可能。

即便这个概率非常小,可是失败的后果极其严重,所以我暂时不打算接触杨佩宁,也不打算接触秦玉林和“主”了。

小主,

因为刚刚思考得到的结果,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