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杨子江顺流而下

六郎笑着摇了摇头,然后柳新也开始大笑起来。

六郎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和柳新继续掰扯下去,他转而继续说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师兄,南海此行的任务,我们难道要靠小七的山匪?”

柳新大力扶持小七,当然让六郎有这样的猜测,不过柳新却是坚定地摇摇头否定道:

“自然不是。山匪的力量只是试探南海江湖的先锋军。我们真正的突破口是武帝城麾下的,碧峰府!

在南海四省之中,浙江巡抚有一个盘龙寨同样是武帝城八大辅宗之一。

不过相比较起南海的碧峰府,盘龙寨只是微不足道的。

武帝城的八大辅助宗门之中,当属坤离宗和碧峰府两个势力历史最悠久。

其余的六个势力都是武帝城大力扶持,硬生生把他们从低端的宗门拔起来的。

这十几年的时间还不够他们消化武帝城赋予他们的那些底蕴。

而只有坤离宗和碧峰府如今已经拥有堪比那些一级宗门的实力。

而且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宗门,这两个宗门都是有其各自底蕴的。

也就是说,暴露在天下江湖人面前的只是他们的一小部分力量。”

“坤离宗我知道,脱胎于道门,拥有许多的道门术法。

我们在太原城的时候,你不是见过那个名叫李存道的道士吗?”六郎道。

说起这个柳新回想起来,在太原城中那一日众人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没想到李存道和太平和尚找到了客栈。

柳新和他们聊了片刻。

以太平和尚的人脉和能力,对于柳新的真实身份早就已经调查清楚。

李存道就是过来寻求柳新的帮助的。

说的更直接一些,李存道寻求的是圣宗的帮助。

也唯有圣宗才有能力对付坤离宗。

李存道的手中已经搜集到了不少关于坤离宗盗取道门术法的证据。

坤离宗宗主长孙山河一直都是以道门弟子的身份自居。

否则的话,坤离宗拥有的这些阵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脱胎于道门术法。

而道门虽然讲究的是清静无为,但是对于自家的这些功法,阵法,丹法等等术法秘籍都是看管极其严厉的。

道门从来不允许自家最核心的这些功法秘籍外语传出去。

虽然近些年道门式微,但其实没有一个江湖势力敢小觑道门。

道门的底蕴实在是太深厚了。

和佛门一起在整个中原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其底蕴根本就不是其他的江湖宗门可以比拟的。

道门和佛门已经不是两个宗门势力那么简单。

往大了说,这是两种信仰。

佛门有漫天佛陀,道门由道家老祖,三清道祖。

这些都是普通百姓心中的寄托和信仰。

佛教,道教以及皇权便是人间百姓心中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因此朝廷虽然扶持佛门,打压道门,但从来不曾把那些名山古刹之中的道观清理干净。

朝廷打压的只是道门中拥有至高武力的那群人,因为道家清心无为,对于道家而言,不存在什么皇家。

在他们的眼中,道门自己才是最高贵的。

这一点和佛门不同,佛门虽然号称众生平等,但是也会替正阳皇室建立供奉寺庙,供奉着武阳大帝的牌位。

道门却做不到了。

李存道的需求也很简单,他现在被道门通缉,不方便出面。

当然他并不是犯下了什么大错,而是道门想要把它当成道门圣子来培养。

而李存道心中还有红尘,自然不愿意当这个道门的圣子。

一旦当了这个圣子,他将永远被困在龙虎山亦或者是三清山上。

这辈子只能够中日供奉着三清老祖。

而他的心中还有想要做的未做的一些事情。

而道门对他的通缉其实也是一种保护。

因为李存道对于道法,尤其是术法一道天赋太强了。

通缉他,也就意味着这个人他们道门要定了,其他势力不准插手。

这是佛道两门数千年来的惯例,他们发布的通缉,便不容他人插手。

当然这些都是太平和上说的,李存道从始至终闭口不言,柳新能够感受到李存道的身上残留着淡淡的佛法。

其实也就是佛门的内力。

佛门内力和其他的功法内力不同。

讲究的是普度众生,因此佛门内力几乎没有任何的其他属性。

不像其他的功法,有的刚猛凶狠,有的缠绵阴柔,总归会有自己的一分属性特点。

但佛门内力却是一股纯粹的浩然正气,完全不带任何的属性。

而从李存道由始至终都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但那眼珠子却在眼眶里滴溜溜乱转的情况来看。

柳新认为太平河上有可能是给他施加了什么闭口禅之类的佛门禁制功法。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件事情对于柳新来说仿佛随手可做,但是他心中谨记师傅那老头子的嘱咐,并没有直接答应。

圣宗宗主曾经嘱咐柳新,如果牵扯到道门亦或者是佛门之事,最好是不要牵扯过多。

而现在李存道所要求的,就是让柳新通过隐秘调查组的渠道将这个消息传递回道门。

虽然最后柳新还是接下了这一件事情,但是他却并不想通过隐秘调查组的力量,而是将那份书信,还是没有上信封的书信随身携带,准备寻找到一处稳妥的锦衣卫渠道后再将这一封书信寄出。

柳新自然是没有打开这封书信查看过的。

虽然这封书信上根本没有信戳火漆,仿佛只要轻轻的一掀就能够打开看到里面的内容。

但柳新依旧没有这么做。

当然首先道门秘法之中自然有相应的手段来探查你是否看了这封书信,

更重要的是他相信太平和尚和李存道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