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两人还在讨论着工坊后续的规划,筱老爹兴致勃勃地拿出那两本书《要想富先修路》、《水泥才是硬道理》和胡大人一头扎进了水泥的制作调配和修路等问题的研究中。
好在现在的盛元国已经有了石灰,这省了不少事。
不知不觉就到了工部门口,两人下了马车边走边说。
“胡大人,您看这书上记载,水泥调配时这石灰和黏土的比例,稍有差池,成品的坚固程度可就大不一样。”筱老爹指着书页,神色专注。
胡大人凑近细看,点头赞同:“确实如此,没想到石灰竟是制作水泥的关键。这修路更是讲究,路线规划、地基处理,桩桩件件都关乎民生。”
正说着,门内传来一阵阴阳怪气的声音:“哟,也不知是哪里来的‘贵人’,没经过科考,靠着些旁门左道就混进了工部,这对我们这些寒窗苦读的人可太不公平了!”
筱老爹眉头微皱,还未开口,胡大人便脸色一冷,大步走到门口对员外郎李志道:“李大人,慎言!筱侍郎虽未走科考之路,可他对这印刷、造纸、水泥之事,研究颇深,所提见解,皆是能造福百姓、推动工部发展之举。工部看重的是真才实学,而非一纸功名。”
那李大人被胡大人一顿抢白,脸上一阵白一阵红,还想狡辩:“尚书大人,这科考乃是选拔人才的正道,他……”
胡大人打断他的话:“正道?能为百姓谋福祉,推动技艺革新,就是正道!筱侍郎带来的这些发明,假以时日,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民生基建,都将大受裨益。若李大人有这钻研本事,不如也多为工部出谋划策,而非在此无端质疑。”
李大人被噎得说不出话,悻悻离去。筱老爹向胡大人拱手:“多谢胡大人仗义执言。”
胡大人摆了摆手,笑着说:“筱老哥,莫要放在心上,咱们一心做事,让那些人看看真本事!走,咱接着研究这水泥的事儿。” 两人相视一笑,又回到案前,继续探讨起来 。
筱老爹听了胡大人的话,深以为然,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中满是坚定。
“胡大人说得在理!实干才是硬道理。说到这水泥,关键就在原材料的配比。我琢磨着,书中记载的石灰、黏土、铁矿粉这些原料,咱们得先找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胡大人眼前一亮,兴奋地一拍桌子:“正是!我也正想着呢。要不咱就先按书中的比例调配,试试效果?要是行得通,这可又是造福百姓的一大创举!”
两人说干就干,立刻差人去寻所需的原材料。
没多会儿,石灰、黏土、铁矿粉便被一一呈到眼前。筱老爹拿起一包石灰,仔细端详,又轻轻嗅了嗅,点头道:“这石灰看着品质不错,希望能成。”
胡大人也凑过来查看,接着撸起袖子,干劲十足:“来,咱开始调配。我记得书中说,石灰、黏土、铁矿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再经过烧制、研磨,就能成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