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个时代,李陵的想法才是主流。
虽说如此,可是他还是忍不住的去想,哪怕明知不会有答案。
——
转眼便是半个月过去了。
伊稚邪一直没有进攻代郡、雁门,倒是朔方那边传来了消息。
右贤王率大军几路入塞,却遭到了平陵侯苏建指挥的汉军强力反击,劫掠了千余人后匆匆而退。
对汉朝来说,千余人的损失不小。
可是对匈奴人来说,区区千余人口并不足以抵销其损失,尤其是当他们将河南地当成他们的故有领地时。
去年未能及时夺回河南地,还可以说是右贤王去世。今天终于出兵了,却虎头蛇尾,只能说明继位的右贤王能力有限,夺回河南地的想法无法落地。
不出意外的话,匈奴右部可能会有内乱。
匈奴人敬畏强者。一旦首领无法让人相信他的实力,那他就会被更强悍的人代替。
同理推测,伊稚邪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儿去。
为此,李椒不敢有丝毫大意,派了不少人出塞打探,每天都有消息回报。
总的来说,伊稚邪入侵的欲望有,勇气却严重不足。
具体如何不足,赵延年不太清楚。在养伤的时候,他只能通过李陵的转述来了解形势,与李椒直接交流的机会不多。他倒是可以直接去找李椒,却又心理上懒惰,一直没有成行。
一个落雪的下午,张骞突然出现在赵延年面前。
赵延年又惊又喜,还没来得及寒暄,张骞就说道:“我这次来,是奉天子诏书,召你回京。”
“回京?”赵延年愣住了。
“为什么?”李陵也大惑不解,忍不住问道。
张骞摆摆手,示意赵延年不要着急。赵延年恍然,连忙请张骞登堂,又让李陵去请李椒。
等李陵出了门,张骞才说道:“府君已经知道了,我刚从他那儿来。你身体怎么样?”
赵延年盯着张骞,看了又看。
他不明白张骞这是干什么,明知李椒不会来,为什么不叫住李陵?
“还行,没什么大碍了。”赵延年甩了甩胳膊,漠不经心的说道。
“那就好。”张骞喝了一口水。“天子召你回京,宿卫禁中。如果你身体还没好,行动不便,或者离不开药,那可不行。”
“调我回去宿卫?”赵延年更加不解。
伊稚邪随时可能入侵,正是他用武之际,调他回去做宿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