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过往,也都是有迹可循的。

朱玉宁从小独立,除了带有前世的记忆外,也是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着。

而朱玉宁在老家的童年,还是比较快乐的。

因为脑子转得快,跑得快,每每跟着大人上山,或者一群孩子一起到山脚下,去河边上的时候,朱玉宁就能靠着自己的本事,得到最多的收获。

而她也懂得收买其他小孩,拿出来一小把菌菇,或者两条三两的鱼,拿来煮成汤水,一起去的孩子就都有得分。

剩下的自然就是拿回朱家老宅,只不过能干的朱玉宁,在奶奶眼里朱玉宁是最好的又是最心疼的孙女,至于爷爷还是更在意一点自家的孙子,即便是被老妻说过多次,他打心底的主意也还是没有变过。

留在城里上学的朱大哥和朱大姐,也没有忘了在乡下的妹妹,但他们的老母亲真忘了。

说好的每个月的伙食,也都是朱大哥放月假,或者老父亲月底特地跑一趟送回家的。

朱父那时还问过朱母,为什么给父母准备养老粮的时候,没准备闺女的,朱母给出来的回答是:“一个小姑娘,都没到上学年纪,能吃什么粮,而且也不是没给家里干活找吃的,他们总不能一口饭都不给吃吧。”

朱父只觉得伤心,孩子寄人篱下,努力干活就是为了不被说成是吃白饭的,但是母亲确是在这份上拖了后腿。

之后准备粮食的工作,朱父也就揽了下来。朱母觉得朱父就是在费钱,但朱父也有工资,领钱的时候也得本人去领,她只能生闷气。

等到一年后,朱玉宁七岁回到城里的时候,朱母依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