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三类连同酱醋,都是蝇头小利的生意,均不建议经营,我建议凌家以余下的两种作为经营重点:盐与茶。
盐,很重要!
古谚语有云:盐筋醋力。体力劳动的人们每天都必需补充盐分。
明人宋应星曾做过研究,一人一年需要盐50斤,明初盐的价格,贵时需银五钱多,贱时则不到四钱。
明代,淮浙最盛产盐,设有盐场,由灶户、卤丁烧制盐;陕西有盐池,四川有盐井。
公元1383年,明朝在全国设置了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就有四个,诺邓的“五井盐课提举司”就是其中之一。
身处大山深处的诺邓,是一个千年白族村落。
诺邓盐腌制的诺邓火腿火遍美食界,但是在茶马古道最为兴盛的明朝,诺邓盐更闻名。
云南盐是井矿盐,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汉代史书上记载的云龙盐井就是如今的“诺邓盐井”。
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与发展完全依赖诺盐业经济的兴衰。唐代的史料上,也可以见到关于“诺邓盐”的记载。
明代盐业更繁荣,在诺邓,经常可见浩浩荡荡的当地马帮,驮着盐巴出发,满载粮食、茶叶和生活用品归来,而来自缅甸、西藏以及产茶区的马帮,驮着玉石、药材、茶叶来到诺邓交易,又驮着盐巴和茶叶迈向遥遥征途……
盐业经济的繁荣昌盛,令诺邓村中常住户达400多户近3000人,另有行商、工匠、杂艺等数千流动人口。
凭借盐业经济,诺邓依靠滇藏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冲破了大山和江河的阻碍,构筑起了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通兰坪、丽江乃至西藏的交通系统,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有诗为证:
万驮盐巴千石米,行商坐贾交流密;
百货流通十土奇,铭铃时鸣释道里。
凌家人应从盐业入手,加上朝廷”纳米中盐“的优惠政策,这是身处明代在云南最好的买卖。
我听到老道长说到诺邓,心里一下子咯噔了一下,我从现代穿越回大明的地方,就是诺邓古镇!
难不成,这其中有什么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