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云湾看戏

萧遥剑高兴地告诉我们,这是元末明初诗人高明的作品。

当演员在台上唱,萧遥剑就跟着小声跟着唱,还学得似模似样。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名。

我在现代时,看过《琵琶记》的资料,知道这是一部经典的南戏,就是越剧。

我也知道这部戏受到朱元璋的点赞推荐,召见此戏的撰写人高明,提出了一些改动的意见。

朱元璋本来很讨厌唱戏这回事,认为既浪费时间又懒惰军心,曾经规定军中之人不可以唱戏,否则斩手断肢作惩罚,那为什么他对这部戏网开一面?

只因这时是战后的明初,百废待兴,人民需要教化;这部戏是宣扬全忠全孝的教化戏,对民众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得到朱元璋的认同。

《琵琶记》并非是高明原创,他改编自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讲的是书生蔡伯喈与妻子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蔡伯喈与赵五娘夫妻恩爱,但蔡父要儿子上京追求功名;蔡伯喈高中状元,被留在京都任职;当朝丞相看中其才华,要招其为女婿。

到了这里,戏剧有两个结局:一个结局是喜剧,一个结局是悲剧。要看主人家想看喜剧还是悲剧。

喜剧是蔡伯喈没有答应做丞相女婿。接着,蔡伯喈的家乡遇到饥荒,父母双亡,但是消息不通,这些他无从得知;蔡伯喈挂念家人,想辞官回家,朝廷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夫妻得以团聚。

悲剧就是蔡伯喈与当朝丞相女儿结婚;接着,蔡伯喈的家乡遇到饥荒,父母双亡,但是消息不通,这些他无从得知;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寻到丈夫,丈夫却为了荣华富贵不与她相认,用钱打发她离开。

今晚的主人家是贺寿的,当然要看喜剧啦。

台上的演员身穿彩衣,演绎角色十分到位。

像现代的那些赚人眼泪的电视剧一样,《琵琶记》高潮不断,将人生美好愿望尽在剧中展现,我看见看戏的人,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与剧中人同喜同悲。

随着太阳下山,戏台上的两边,点燃了桐油灯,把戏台照得橘色一片,前台演员在游走跳唱,后台的吹拉弹奏乐声此伏彼起,台下观众欢呼喝彩,多么热闹和开心!

《琵琶记》很长,有近四十幕,像连续电视剧一样,会分几晚演,并非一晚演完。

我们今晚只能看到其中几幕,但是足以让我们十分兴奋。

散场时,我们舍不得离开。

明代的娱乐节目实在是太少了,一台戏足以让我们开心好一会。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恰好与自然界的的频率保持着一致。

虽然生活单调,但是人们的渴求也少,这反而能让人们将全部注意力回归到生活的本身。

人们之间没有太多的攀比,反而内心充满着快乐。

正是: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