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三秋纹碗

到了至正年间,青花瓷才算步入正轨,但还是只流传在中低层之中,或者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使用,高层仍旧是以白瓷为尊。不然四九城作为元朝的大都,怎么会连元青花都找不到呢。

“三位老哥哥,明儿我就得去学校报到,暑假还要去香江,之后很可能还要出国留学一两年,这两年需要学习的东西挺多的。”文建凡挠了挠头,家里的这些古董还得麻烦三位老哥哥照看着。

“你要是每次出去都能带回来三秋纹碗这样一等一的宝贝回来,你家里咱们哥几个都给你包了。”三秋纹碗只听说过,还没人见过实物,三秋杯故宫里倒是有一对儿,姹紫的紫色不是哪个瓷器上都有的。

“少年时代学东西最快了,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又强,还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唉,花无百日好,人无再少年呐!”朱老哥不禁感叹了一句。

“您离百岁老人还有二十年的时间,好好保养身体,咱们国家抓了这么多年的阶级斗争,各行各业都不兴旺,想要发展,终究离不开外界的投资。资本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再往大陆投资,必定得有个安稳的局面才行。将来是个什么样子,您几位哥哥肯定能看到的。”文建凡要不是多了个后世的灵魂在身体里,一辈子也就和前世一个样子了。

其实对于后世的样子,文建凡一点都不憧憬,计划经济虽然需要各种票据,但整体上还真的算得上公平。一个家庭有一个工人,基本上就能拉扯一家子的生活。

“嗬,我这土都盖到眉毛上了,还奢谈什么未来。你还年轻,要是能出去看看,也是好事嘛。”张老哥哥他们这几位风风雨雨一辈子,什么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年轻时候都是生活在蜜里,越老反而越穷,靠着他们那点工资,也就勉强能继续生存下去。

一个社会,确实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兼容并包的,不仅仅在学术上要百家争鸣,在治国方略上,也不能只有一个声音,多听听建议和批评,政策才能更加符合国情和民情。至于哪种模式好,文建凡自己也不知道。

“行了,你这才回来就把我们接过来了,东西我们也看了,过两天我们再过来给你拾掇拾掇,你好好休息吧。”王老哥看出了文建凡的疲惫。

老爷子回来的时候,文建凡已经做好了饭菜,“爷爷,最近学校里没啥事吧?”

“学校里能有啥事,你不是说要晚一阵才回来的吗?怎么就回来啦?”

“我买了几件贵重的瓷器,怕在路上碎了,就直接回来了。”文建凡没有隐瞒。

“玩什么都可以,只要不是玩物丧志就行。”老爷子虽然不反对他收集古董,但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