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三皇的争议

高一宁也点头到:“这个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伏羲孕育华夏人类的传说我也知道。那么盘古或是伏羲谁是华夏文明的亚当?”

“不,不,他们都不是。女娲抟土造人可能是上古信息不畅导致的误传,她不用那么费劲的造人,一会儿我再和你说。而盘古是后人添加的,上古神话根本没有此人。至于伏羲就更可笑了,他是搭女娲的顺风车出名的,他在华夏上古诸神中根本排不上号,更别说和女娲并列还是什么兄妹夫妻了。”

“啊?没有盘古,伏羲也不上古诸神?快说说你的发现。”高一宁求知若渴。

“山海经是五帝时期的上古之事。‘帝’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夏朝,夏朝的君主在位时称‘后’,去世以后称‘帝’。至于‘皇’出现得更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百家争鸣,贤者们将更多的上古始祖赋予皇的地位。所以后世人们统称的三皇五帝是极为不准确的,《山海经》一书中通篇没有提过三皇,帝也不止五个,因为帝是古代部落首领的统称,所以有很多个。而且帝应该排在皇之前,但后人坚持用三皇五帝来代称远古先贤,那我们也就姑且这样说。

所谓三皇,只是在有资格称为皇的众多始祖中挑选其中三个高人气的出来罢了,令其成为后代的榜样世代传颂。

三皇最早的说法见于《庄子》: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没错,什么伏羲神农一个也没有。发明造屋、生火、生产工具的三位无名老祖就是庄子定义的三皇。这三个人代表第一个造屋的人叫有巢氏,第一个生火的人叫燧人氏,第一个制造工具的人叫知生氏。庄子没有儒家那么多的政治目的,他直接选了最朴质的三个列为三大最尊之皇。”

伏羲氏《庄子》也有提及,也就有个名字,主攻小发明小改革的,与很多上古始祖放在一起提及,地位很低。《山海经》、战国以前的考古文物中、春秋战国以前的典籍、包括《天问》都没有提到伏羲。孔子曾提到过此人,也只说是一个王,之后战国中后期才陆续出现他的传说,有叫庖牺,有叫包牺,有叫风牺,有叫伏戏……名字不固定。

如此看来,伏羲这个人肯定是存在的,亘古之时的某位始祖。只不过这位始祖的功绩在数以百计的始祖中不一定能排得上前五十。最早的伏羲别说做三皇之首了,第三十皇都不一定有他。直到西汉,独尊儒术后伏羲的名字才被确定,传说中的细节慢慢丰富起来。司马迁在《史记 五帝本纪》开篇,将伏羲、炎帝和黄帝列为三皇?。

司马迁的节操真不是随便说说的,虽然将伏羲放在了三皇之首,但他认为伏羲的记载不真实,没有采用,只提到一句: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给了风水先生鼻祖的地位。随着儒家学说彻底成为主流后,伏羲才水涨船高,被刘歆推到了最高峰:“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刘向刘歆父子编撰了很多古籍,是有功的,但其目的性和儒家倾向性太重了,也让很多古籍走了样儿。

我们还是说回女娲。《山海经》中提到的女娲只有一句话:“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而关于女娲的定义和描述则没有,要么就是被刘向的儿子刘歆修书时删掉了;要么就是上古时期人们对女娲的认知和传说家喻户晓,就像现在人对秦始皇的了解一样,根本不用解释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一样,不需要再说明女娲是华夏人类之母。也就是说,女娲是早在尧舜禹时期便是人们眼中耳熟能详的大神级别存在。

史学界公认最早描述女娲的是西周时期的《史籀篇》,虽然这本书本身不存在了,但它的内容化在了很多后来的其他书中被引用。‘娲’这个字有籀文,意思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注意,从古至周朝,她都是化生万物的神。不只是造人,是造万物的大能。

女娲造人的传说,据现有文献资料考证,其最早出现于宋朝,但这一说法极有可能纯粹是宋人的凭空臆想罢了。然而,与之相比,炼石补天的传说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此传说最早源自西汉时期的典籍《淮南子》,而这部着作又是基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所编纂而成。

有关女娲的记载丰富多彩且充满神秘色彩。其中提到她一日能够变化七十次,拥有着人面蛇身的奇异形象,并且还发明了笙簧、瑟以及埙等乐器。这里所说的“一日七十化”,意味着她每一天都会不断地衍生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事物来。实际上,这种说法与西周时期的“化万物”观念相互呼应,再结合《山海经》中的相关描述,也表达了同样的含义——女娲之肠竟然能化为神只!可以说,从先秦时期开始,甚至追溯至上古五帝时代,女娲在人们的认知当中始终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神灵,她不仅自身能够化生万物,更是被誉为众神之母般的伟大存在。

相比之下,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则显得相对较晚。据考证,这个传说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徐整所撰写的《三五历纪》一书。据说,此传说可能源自南方百越民族的口口相传,并由徐整加以记录整理。令人惊讶的是,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先秦还是秦汉时期,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盘古的文字记载。

即便是到了汉代,虽然当时已经有许多精美的墓穴和壁画,但其中并没有描绘盘古开天辟地的场景。与之相反从发掘的汉朝墓穴当中,人们发现了不少有关女娲伏羲的图像,甚至还有嫦娥奔月这样的经典画面。就连嫦娥奔月这种并非主流的神话故事都能有所呈现,可偏偏就是不见开天地的盘古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