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了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然后说,其它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事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困了眠,只此修行玄不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处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专注当下的人,不对过去无谓的得失计较,身心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2,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他在这只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失败。
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惟长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3,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获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恢复良知之本体了。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王阳明曾经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停了几秒钟,年轻人说:“继续讲呀!我听得很好!不敢打断你”。
我说“故事讲完了。”
“才这么短呀!你看我精神这么好,还怕我会发困,这故事真不错!很有哲理性,是大智慧。人就是要学会活在当下,要学会破除我执,减少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王阳明是个厉害人物,了不起。”
年轻人还有一句记得特别好:
“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
我接话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这些话都讲得太好了,太有高度了。
年轻人又说:“贞,我很佩服你,不是因为你故事讲得好,你什么都好!性情好,心态好,温柔可爱,博学多才,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有时看你那么灼灼其华,我都有些自惭形秽……”
“打住!别胡说。你年轻有魄力,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感情坚如磐石,忠诚不渝,对我百般呵护,竭尽全力的付出……聆听我的万语千言……化一场相逢的温暖……让我流连忘返。我都快在你的庇护之下迷失自己了。”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