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徐州风云起

这座城,还拥有着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儒家思想在这里传承发扬,城内的书院里,书声琅琅,学子们身着长袍,手捧竹简,诵读着经典,热烈地探讨着为人处世的道理;道家思想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在幽静的道观中,道士们清心寡欲,追求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佛教的寺庙里,香烟袅袅,信徒们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福,钟声悠扬,回荡在城市的上空。文化的交融,催生出艺术、文学领域的繁荣,涌现出了许多着名的文化人物和优秀作品,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宗泽,这位来自现代的穿越者,学的是历史专业。他深知这座城的底蕴,也清楚这里曾诞生过众多名人。像徐州四杰,他一边走一边给家人讲起这些典故。

“就说这简雍,本姓耿,因为幽州口音的缘故,把‘耿’说成了‘简’,便改了姓氏。他年少时就与刘备相识,从此便一直跟随刘备四处奔走,常作为谈客,往来于各方势力之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刘备围攻成都时,简雍凭借着出色的口才,成功劝说刘璋投降,让刘备兵不血刃地夺下成都,之后官拜昭德将军。”

林青青好奇地眨眨眼睛,问道:“那这个简雍可真是厉害,一张嘴就能抵得上千军万马了。他当时到底说了些什么,能让刘璋乖乖投降?”

成宗泽笑着解释:“具体言辞已无从考证,但想必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让刘璋明白抵抗只会让百姓受苦,投降才是最好的选择。在乱世之中,口才和谋略同样重要,有时候一番话确实能改变战局,避免生灵涂炭。简雍凭借他的智慧和口才,为刘备立下了大功。”

接着,成宗泽又说起孙乾:“孙乾,北海郡人,最初被大儒郑玄推荐于州里。刘备领徐州时,任用孙乾为从事,他多次作为刘备的使臣,周旋于诸侯之间。曾成功说服袁绍与刘备结盟,还在刘备被曹操击败后,说服刘表收留刘备。刘备定益州后,拜孙乾为秉忠将军。”

柳如梦忍不住感慨:“这些古人的智慧,真让人佩服,在各方势力间周旋,得有多大的胆识和智慧啊。稍有不慎,就可能性命不保。孙乾去说服袁绍的时候,难道不害怕吗?”

成宗泽点头赞同:“他们在乱世中审时度势,为自己追随的主公出谋划策,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孙乾自然也害怕,但为了刘备的大业,他只能勇往直前。这种勇气和忠诚,令人敬佩。”

说到糜竺,成宗泽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敬佩:“糜竺,东海朐县人,原本是徐州的富商,被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陶谦病死后,他拒绝了曹操的任命,毅然跟随刘备。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糜竺不仅将妹妹嫁给刘备,还资助刘备两千名下人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帛,助其军队重新振作。刘备入主益州后,拜麋竺为安汉将军,地位在诸葛亮之上。”

白初雪惊讶地捂住嘴巴:“这个糜竺对刘备可真是忠心耿耿,放弃曹操那边的优厚条件,还在刘备落魄时全力相助,这种情义太难得。他就这么相信刘备能成功吗?”

成宗泽说道:“这就是古人的忠义和眼光,糜竺认定了刘备是能成就大业的人,便全心辅佐,不离不弃。他或许看到了刘备的仁厚与志向,愿意赌上一切。”

当提及曹豹时,叶芊芊皱着眉头,一脸不满地说:“这曹豹也太小心眼了,就因为被鞭打就出卖徐州,害得刘备丢了地盘。他难道没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

成宗泽叹口气:“乱世之中,人心复杂,一点矛盾都可能引发大祸。曹豹一时的冲动,改变了徐州的局势。他可能只想着报复张飞,没考虑那么多。我既然知晓历史的进程,便可以在不彻底改变历史的前提下,尽力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让徐州城的百姓少受些苦难。”

随后,成宗泽又给大家讲述东吴集团的张昭:“张昭少年时就以才高善书而闻名,汉末为躲避战乱来到江东地区,受到孙策的礼聘,成为东吴集团早期的心腹重臣。孙策病逝后,他与众人齐心协力,支持孙权掌控东吴,稳定了局势。张昭曾担任过长史、军师、绥远将军、辅吴将军等职,八十一岁时病逝。”

成思翰听着成宗泽的讲述,说道:“这张昭能在孙策病逝后稳定东吴局势,确实有大才,是东吴的中流砥柱。要是当时没有张昭,东吴说不定就乱了。”

成宗泽回应:“是啊,他对东吴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东吴的股肱之臣。孙策临终前把孙权托付给他,他不负所托,辅佐孙权开创了东吴的基业。孙权对他也是敬重有加,虽有过一些分歧,但始终认可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