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这些数据来看,那时候的汽车八成以上集中在美国,达到了千人173辆,相当于2018年底中国的水平。而亚洲同期的汽车数量仅有144,479辆,仅占百分之一点零几。1929年当年,美国共生产汽车535.8万辆,而当年美国人口不过1.2亿人。按照人均水平算达到了每千人219辆,大部分家庭至少有一辆车,初步完成汽车普及。而直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也刚刚达到193辆,仍然不及1929年美国的水平。
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差距奋起直追才是正路。不过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因为除了美国这个特例之外,大洋另一边的欧洲传统强国,包括这其中收入最高、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一样也没有完成汽车普及。而且其后不久,资本主义世界就发生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这种“寅吃卯粮”的虚假繁荣,很快就尝到了恶果。
三、便宜的福特车在中国却很贵
不过虽然汽车在美国很便宜,福特T型车甚至仅有260美元,但是运到中国之后,由于运输成本费用的增加,再加上洋买办们的层层加价,那价格就打着滚地往上翻。福特T型车在中国售价高达2700大洋,而该车美国售价只相当于260*3.3=858大洋,中国售价整整涨了三倍!而当时民国规定的奢侈品关税,不过是区区20%而已。这其中的大量超额利润,其实都被洋人和买办们挣去了。
而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本来收入就低,正常白领收入不过15-20银元,高级管理人员也不过是40-60银元,这点收入只够糊口,更是只有美国普通工人的几十分之一。再加上美国售价三倍的价格,民国普通老百姓、甚至是普通地主和小资本家,那都是买不起汽车的。
不过民国的财富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富豪和权贵的消费能力可是很高的。所以就在底层民不聊生的同时,民国的富豪和达官贵人们,却都在互相攀比式地大力采购汽车。当时仅上海租界,就有近万辆汽车。而大家选择最多的,无疑是最物美价廉的福特汽车。当年的大学者胡适、四川大地主刘文彩、贵州省主席周西成等等名人,买的都是福特汽车。
而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因为各国的车型都有,有的驾驶位在左、有的驾驶位在右,导致交通秩序比较混乱,堵车也就是经常的事了。所以现在的有心之人,其实可以描绘出两个民国:一个是车水马龙、衣香鬓影的小资民国。另一个,是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的底层民国。
四、同期的中日汽车水平
种种因素之下,当时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并不低,到1927年北伐时,汽车总数就由1912年的294辆增长到辆。而在同一年,日本公路汽车保有量不过是5万辆,1929年才增加到了8万辆,而且主要汽车生产也都掌握在外资巨头手中。中日双方虽有差距,但其实在发达地区,双方的平均水平都差不多。
而日本在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之中受到了重创,不仅民生凋敝,而且直接重创了本土工业,在日本的汽车厂相继倒闭。当时日本仅剩下3家当地工厂,即东京气电、石川岛汽车和DAT机动车三家还勉强存活。
而经济危机对自我循环能力强、又采用银本位贵金属货币的中国却影响不大,在结束军阀混战之后,我国的经济有所恢复,发达地区还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在1931年左右的时候,完成了名义上统一的我们,其实处于自甲午战争后最难得的恢复发展期。
在中国东北,张学良将军甚至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沈阳“民生汽车厂”,生产中国人自己的汽车。预计不久之后,中国最早的汽车牵引的摩托化炮兵,就将出现在东北大地上。在此情况下,日本人处心积虑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抢占了中国东北,打断了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而在顺利吞并富饶的东三省之后,日本人靠着侵略的红利,也顺利度过了经济危机。
纵观整个现代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让人警惕的事实:每次当我们处在重要的历史节点、要取得统一或者快速发展良机的时候,那个所谓“一衣带水”的邻邦,都会露出它的青面獠牙,直接猛扑上来打断我们、搞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