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安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继续扩军了。
最起码,没公开造反之前,这21万士兵,已经是足够陈平安用的了。
崇祯七年的整个二月,前半个月陈平安都在皮岛练兵,收拢军权。
后半个月,陈平安回到了登州,准备开始继续完成年前未完成的山东各县的军营视察任务。
这种面及全军的军事视察工作必不可少,除了视察以及跟手下的基层士兵们互动外,陈平安最终的工作是顺便提拔各军的优秀军官。
这些事情都是陈平安牢牢抓住军权的关键。
除了人事任免权、军事后勤资源的分配、军事思想和教育、构建有效的指挥体系外,陈平安这一年的视察工作中,还新推行了一种更戍法。
宋朝吸取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唐朝灭亡教训。在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防止重蹈覆辙,便着手削弱将领权力推行更戍法。
更戍法是宋朝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定,禁军需定期更换驻地,但将领却不随军队调动。这就使得士兵时常处于流动状态,频繁更换驻地和上司。
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与将领之间难以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默契关系。由于士兵对将领缺乏了解和信任,将领对士兵的特点和能力也不熟悉,从而直接导致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局面的出现。
这种更戍法虽然有弊端,但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削弱将领拥兵自重的最好办法之一。
陈平安在军中新推行的更戍法,不是让士兵流动,而是让将领流动起来。
也就是所谓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将军。
当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将军”的这种策略没有绝对的好坏,需结合不同场景和目标来综合评估:
积极方面
防止权力集中:军事领域,能有效避免个别将领权力过度膨胀,防止其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政权。
促进经验交流:不同将领拥有各自独特的领导风格、战术策略和管理经验。当他们在不同团队或单位之间流动时,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播开来。例如在企业中,职业经理人在不同企业任职,能够分享先进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