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他们自己就裂开了

{只是世间好物不经留,彩云易散琉璃脆。眼前的一切如瓷器般精致,也如瓷器一般的脆弱。

皇帝不好做,不仅仅赵佶是这样,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不止一次的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因为兵变而立了国,却也害怕因为此而亡了国。他曾经说,一旦再次发生兵变,自己再想做一个庶民,都不太可能了。而这句话,对于赵佶来说,却仿佛是一个预言。}

赵佶看着天幕也有些红了眼眶,是啊,对他来说真的像是一个预言,谁能想到这么美好的生活如同镜花雪月,一瞬即逝。赵佶十分的怀念曾经的生活,不仅因为曾经的艺术生活,也有着曾经帝王生活的抱负,更多的还是现在经历过的屈辱,被俘虏的苦闷。他堂堂一国之主却遭受了那么侮辱的牵羊礼.......

赵匡胤看着看着天幕上的内容,脸色不是很好看,虽然他的心思顾忌聪明人都知道,但是就这么被公之于众对他而言还是有些过了 。他自己就是起义当家的,皇位也不是坐的十分安稳,当然担心自己被推翻。

只不过他也没想到,这个后世君主会跟自己有这样的孽缘。赵匡胤十分坚信的认为就是赵光义的基因不好。自己没有能力,让大宋开始走偏了,结果后人还没有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让大宋在那么多朝代里面地位这么低。结果现在说赵佶跟他有缘分?

赵匡胤:别来沾边!谁家的好皇帝整天不务正业?不把心思都放在朝政国家大事上面,成天去搞艺术。怪不得崇拜那个南唐后主呢。

赵佶:这,老祖宗他以前也没想当皇帝啊,就想醉心艺术生活。这赶鸭子上架.....

{虽然赵匡胤也发出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宏图大愿,但终究是没有实现“天下一家”的大统。

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守内虚外,这成了赵匡胤的继位者,宋太祖赵光义的实际国策,并且还被一直延续着。在宋朝的北方,是契丹人的辽国,西面是党项人的西夏国,西南方是段氏家族的大理国。

但是最大的危险始终来自于北方,宋辽之间打了25年的仗,之后坐下来和谈,约为兄弟之国,这个被称为澶渊之盟的约定,带来了100年的和平生活。}

大宋主和派的大臣们:看看,和谈结好还是有用的,一百年的和平无战乱啊,如果不和谈,哪里能有这样的安稳生活?

主战派:放屁!鼠目寸光,就能看见眼前的利益,就只能看见你们自己的权势。天幕之前说的你们是就着饭吃下去了是吧?一点也不过脑子,愚昧至极。

主和派:呸,你们这群莽夫懂什么,他们当然清楚天幕说的内容,他们已经有规划了,还用得着你们搁这显摆,他们自然清楚应该做什么。

主战派瞧着主和派的这群人的脸色,一点也不相信他们的鬼话,要让他们相信这群人,还不如相信自己死了以后能插队投胎到后世子孙那个时候。

主战派OS:虽然他们也想要投胎到后世,但是那么多人都想到后世子孙那个时候生活,他们这可不是发誓,只不过是因为比他们厉害留名历史的人多得多的多,说他们能插上队他们自己都不信。

{但这100年,也让双方的战斗力都大为的削弱,所以当女真人崛起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他们先灭了辽国,成立了金国,稍作休整之后,在公元1126年,女真人打到了开封。

那一年的冬天,雪雨不止,一批杰出的北方文人为了避祸,踏上了他们没有归途的南下之旅。突如其来的厄运,撕裂了时代,也撕裂了人心。

李清照清新婉约的词风,从那一年开始变得凄苦悲凉,虽然放不下对中原的思念,但也因为他们的这一次南渡,让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再次南移。

画完了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留下了清明上河图的张泽端,烧出天青色的汝窑工匠,都在完成了自己命运般的作品之后,很快就消失的了无痕迹,还有那一座活色生香的开封城。

这一切明明都真实的存在过,却又好像不曾发生过一样。渐行渐远的赵佶,时常遥望南方,他常常问人宋朝皇陵在什么地方?那里是他的根脉,那里也还有他的希望。

赵佶的儿子赵构,已经在南京应天府登基,赵佶所期待的宋朝大将军挥师北上,解救自己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年少的时候,他十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