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怀虞喘息片刻,才有些无奈地说:“屠老学士此行,实际上是给了福顺书院莫大的帮助,过几日你自然会明白。”
果不其然,仅仅两日过去,屠老学士曾到访福顺书院的消息便传遍了万福县。人们纷纷上门拜见,有的送礼致意,有的则是来探听虚实,想要了解这家被屠老学士青眼相加的新书院,其中究竟有何等分量。
众人一经探查,无不惊愕。
谁都没有料到,屠老学士的亲孙女,竟然就是福顺书院的授课夫子?
而且还是一个与姜氏同样出色的女夫子?
一时间,福顺书院启用女夫子的话题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万福县的民众议论纷纷,各家书院立场各异,有的人仍然坚决反对,有的人则大力支持,还有一些人鉴于屠老学士对福顺书院的态度,选择了保持中立。
然而,这些喧嚣与纷扰对福顺镇而言,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回声,并未对书院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书院唯一显着的变迁,便是涌跃而来的学子们日渐增多,不仅如此,连村长的公子晁秀才也自告奋勇,愿意担任教职。
姜怀虞对此不敢擅自行事,于是专程前往征询村长的意见。
村长告知,他的儿子素来勤学不辍,一心向学,期望在科举之路上一展身手,然而多年来除了取得秀才的学位,屡试不中。自去年秋季科举再次名落孙山后,便意志消沉,闭门不出,不问世事。村长也曾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不妨先另谋生路,无论是担任教员,还是前往县城寻求其他生计,总比在家中虚度光阴要好。毕竟,他还有家室需要供养,不能总是依赖年迈的父亲。
然而,晁秀才对这些劝告置若罔闻,村长无奈,只得任其自然。
岂料,在得知屠老学士曾莅临福顺书院之后,晁秀才竟然重燃斗志,积极主动地找上姜怀虞,表示愿意加入书院,担任一名教员。
这一决定连村本人都未曾知晓,直至姜怀虞前来咨询,村长方才得知。
他心中明白,自己的儿子已近不惑之年,若是继续执着于科举之路,恐怕也是徒劳。毕竟,并非人人都能像白玉京那般天赋异禀。因此,当他看到儿子能够想通,决定走出家门自谋生路时,村长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欣慰,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于是,福顺书院迎来了一位新的晁夫子。
……
一日清晨,姜怀虞正在享用早餐,她刚拿起粥碗准备饮用,却未料到手中的碗突然裂开,滚烫的粥顺势流下,溅了她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