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主公有令,火候已到,今日必破丹阳城

“这隔一段修几座小楼,偶尔还挖些壕沟。能防啥?”

“能防大股官兵,还有辎重马队。”

“那小股官兵潜入呢?”

“那估计防不住。不过小股官兵也成不了事,最多搞点破坏。”

“也是哦。”

几个士绅撑着伞,站在一处茅屋下,聊着闲话。

根据甲方的要求,优先雇佣周边无生计的贫苦百姓。苦力工钱一天30文,工匠50文。

士绅们虽然觉得太高了,却也无奈的照做。

每天有一个骑马穿红黑军服的贼兵,过来巡查一遍,指出问题,要求改善。

想敷衍过关是不行的,范京告诫过监工,炮楼容不得一点造假。

图纸规定的墙壁多厚,就必须多厚。

少一层砖,就自己填进去。

……

在次重要路段,炮楼是单独存在。

砖砌,三层。

可驻兵10人,生活不受影响。日常存有煤炭、米面、火药炮子等物资。

有一门短管佛朗机炮,安置在最顶上一层。

万一被大队敌兵围攻,可快速向四周倾泻密集的霰弹。

开阔区域,炮楼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子母堡群。

以一座砖头水泥砌成的可驻兵百人的三层炮楼为核心,周围分布多个两层小型炮楼。

这个季节土层松软,四周挖掘环形壕沟,堡垒之间也挖沟。

平时铺设木板走路。遇敌则撤去,形成障碍。

即使是数千清兵围攻,配备红衣大炮,也要费不少周折。

所有炮楼,皆为圆形,被炮弹击中时能最大限度的卸去力道。

炮楼也不是笔直的墙壁,而是微微向内倾斜。

这样的建筑最稳定!

最顶层的屋檐统一向外多延伸二尺,作为雨檐。

在江南的多雨季节,很实用。

考虑到守兵的长期居住感,顶楼是平顶露台,瞭望视野开阔,又能晒到阳光雨露。

毕竟非战时长期窝在阴暗的炮楼空间里,挺憋屈的。

……

总之,李家军的到来,给当地的人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谈资。

他们已经忘记了初期的恐惧,开始好奇的观察这些造反的人。

评价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兵的号服好看!

李氏军服,论成本是清军的五倍。

最大的变化,在于贴身。

清廷的官袍丑陋,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束腰。

像个面口袋,套在身上,人毫无精气神!

其次因素是颜色,选择的是设计师都驾驭不来的青色、黑色。

加之染色工艺落后,掉色严重,更添丑陋。

嗯,红缨帽和阴阳头,也是很崩溃的搭配。

总之,清廷的审美实在是低到了尘土里,需要一股清流(艺术生)来涤荡这个审美低下的时代。

不过,气温渐高。原先的红黑上衣,黑色裤子太热了。

皮靴就不提了,那叫一个酸爽。

梅雨季,士兵的脚部疾病急速上升。

以至于第一军团内部规定,士兵在非勤务时段必须光脚。

……

夏季单衣军服,正在疯狂赶制中。

抛弃了黑色,太吸热。而是选用了白色和红色的组合。

依旧是长袖长裤,不考虑短袖。

无论是从防蚊虫,还是避免擦伤、晒伤的角度都不建议短袖。

夏季军服的造价,就低多了。

不过,斗笠的搭配还是让李郁嫌弃了许久。

最终还是捏着鼻子接受了,土洋结合,中西合璧。

这玩意遮阳、凉爽、还挡雨,价格还很低廉,全员装备也不费几个钱。

顺便提一句,李家军的春秋军服是搭配的黑色大檐帽,中间一圈是白色。

士兵帽是布质的,除了无大檐,其余一致。

军官帽是毛呢材质的大檐帽,但非两头翘的马鞍式,而是平顶,由竹篾圆圈撑起来,帽檐滚边用的是金线。

队长以上的军官,就有资格戴大檐帽了。

但帽徽要自购!

刺绣款式的售价2两银子。

黄铜的就便宜多了,模子里批量铸造,售价仅500文。

颜值,就是战斗力。

曾经的丐帮子弟,李二狗对义父的观点十分赞同。

世人皆是敬罗衣,不信你穿个破衣烂衫出去试试?

甭说人了,狗都追着咬!

所以他豪掷4两,定制了一个明显豪华的刺绣帽徽。

走出去阳光一照,熠熠生辉,见官大半级。

……

丹阳城。

示警的牛角声响起,大批清军涌上城墙。

八旗参领阿思富、丹阳周知县,透过垛口观察敌情。

“贼兵在挖掘壕沟?”

“是啊,他们难道想长期围困丹阳吗?”

俩人都有些疑惑。

城外2里,刚赶到的武装民兵和辎重队一起,疯狂的挖沟。

林淮生一言不发,肃立在军旗之下,举着千里镜观察丹阳清军阵容。

“总指挥,真要长期围困吗?”

“今日就破城!”

“啊?”

“主公有令,丹阳城已成军堡,百姓所剩无已,尽可能杀伤人员,不要击溃,要全歼。”

“那挖壕沟是?”

“城破之后,八旗马队肯定拼死突围。挖沟,围三阙一。”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