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说来听听。"秦天来了兴趣。
一个老工匠站出来解释:
"回陛下,除了改良工具,我们还发现了更好的施工方法。
比如在挖渠时,先在地面画线标记,这样挖出来的渠道又快又直......"
秦天听得连连点头:"好!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要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他转向郑国:"先生以为如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陛下圣明。"郑国感慨道,
"这些都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比单纯照本宣科要强得多。"
"正是此理。"秦天说道,
"工程虽大,但只要发动群众的智慧,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正说话间,范雎匆匆赶来:"陛下,各工段都传来好消息。进度比预期要快!"
"进度快不是重点。"秦天却道,"质量如何?"
"请陛下放心。"郑国答道,
"我们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每完成一段都要经过三道验收。
而且......"
他指着不远处的工地,
"我们还把民工组织成互查小组。大家互相监督,反而比官府监工更严格。"
走过几个工段,处处都能看到热火朝天的景象。
工匠们各司其职,配合默契。
在一处渠段,秦天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几个年轻人正在跟老农请教,认真地记着什么。
"他们在学什么?"秦天问道。
"是在学认地形。"郑国解释道,
"这些老农对土质、地势都很了解。他们的经验对工程很有帮助。"
"这是好事。"秦天说,"要鼓励这种互学互助的风气。"
午饭时分,秦天特意在工地用餐。
饭菜简单但营养充足,工匠们吃得津津有味。
"陛下,"一个年轻工匠大着胆子问,
"听说这工程完工后,我们还能留下来当管理员?"
"当然。"秦天笑道,"你们是亲手修建的,最了解这水渠。将来的管理维护工作,自然要交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