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休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
时人称之为“学海”。
他和号称“经神”的郑玄互相掐架,成为大儒之间的趣闻。
一个代表着今文经学的最高成就,另一个则是善于古文经学。
郑玄辩驳何休时,求学者不远千里,赢粮而至,如细流之赴巨海。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其实是营造了今文经学独尊的局面。
也就是推崇董仲舒的学术。
郑玄以“古文经学”,辩驳“今文学经”,狠狠地为儒家挽尊。
但公羊学说,也并非一无是处。
曹操和蔡邕开了头,卢植立即振奋起来,他倒要看看,曹操能有什么样的高论。
东汉的历史学术进程,是先以古今经学的融合,再进一步拓展到“魏晋玄学”,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在此期间的风云人物,自然是何休和郑玄两位大儒。
他们对做官没有兴趣,一心钻研儒家经典,成就不可估量。
“春秋公羊有‘六辅’,分别为:公辅天子,卿辅公,大夫辅卿,士辅大夫,京师辅君,诸夏辅京师。”
“王道大行天下时,诸夏之国越来越多,夷狄之国越来越少。”
“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曹操接着自己的理论,谈到了儒家的“大一统”论。
孔子的“克己复礼”。
孟子“定于一”的主张。
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理想。
这些都是“大一统”的表现。
天下分久,为何能够必合?
正是统一思想的践行。
董仲舒把“大一统”的思想进一步向政治、文化、伦理等领域沿伸,于是有了“独尊儒术”。
“何为大一统?”
“在学生看来,是疆域实现最大化的统一,权力统一在朝廷集权之下。”
“这时候四方的夷狄,成为了朝廷最大的隐患。朝廷从京师洛阳推行王道,至州至郡国至县。”
“如何处置内附的乌桓、鲜卑、匈奴、山越、板楯蛮、武陵蛮、羌氐?”
“他们是夷狄,还是诸夏?”
曹操对大义微言的发挥,可谓淋漓尽致。
将蛮夷斩尽杀绝,很显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