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缺豆子

冯支书挠了挠头道:“虽然我们大队也养过鸭子,但只是零星的养,三五只这样,办养鸭场还真没有啥经验,能不能请江副支书指点一下?”

“指点谈不上。”江晚月道,“县里有个养鸭场,虽然规模不大,但积累了好几年的经验,冯支书要是真的有这方面的想法,可以去县里养鸭场找他们的高厂长,就说是我介绍的,高厂长应该会给我点薄面。”

县里那个养鸭场不死不活的,她一口气买走了所有的成鸭,还让县养鸭场扩大了规模,高厂长一直想请她吃个饭,她没时间自然是拒绝了。

她在高厂长那里应该是有几分面子的。

冯支书不停道谢。

竹编厂这次招的三十个人,有十五个名额是面向其他大队。

小荆大队其实还有很多村民没有成为工人,对此意见相当之大,但竹编厂并非村里集体产业,有意见他们也只能憋着。

这时,江晚月宣布渔场也要招人,因为马上就四月份了,等鱼塘里的鱼出栏后,三条流水线同时启动,到时候人手就有些不够了,这一次打算先招十人,再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

这十个人,是全部面向小荆大队,那些有意见的人瞬间消失了。

至此,竹编厂分厂的正式员工达到了七十人,渔场员工突破四十人。

与此同时,农校的杂交水稻项目研究团队来了,团队一共三个人,大队便将他们安排在知青点住着。

知青点是六几年盖的房子,这些年知青人数最多时有二十个,这些年大家慢慢找到门路回城,或者直接在小荆大队安家了,这边就还剩八个知青,好几间屋子都空着,正好给研究人员住。

研究人员从农校拉来了杂交水稻的种子。

种植杂交水稻,和种植原来的稻子,在流程和技术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首先是晒种和浸种,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村里人和往年一样过来干活挣工分,研究人员则在一边记录温度等各方面的数据……

“刘助理,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你可以听一听,觉得行就试一下,觉得不行那就当我没说过。”江晚月走过来,开口道,“我们小荆大队共八个小组,小组还可以再细分为更小的组,为了让数据更加精确,我认为,可以按照人头划分田地,每三户或者五户负责划定范围内的田,具体数据由他们安排一个人来记录,再由刘助理归拢,刘助理每天只需要查看数据,一来,可以及时发现哪里有问题,及时跟进,二来,也才有精力进行更深的研究,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