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普通人最快且最后的路

《古人谈读书》一

在古老的《论语》中,蕴含着许多关于读书求知的智慧箴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应当坦然承认;而对于不知道的部分,也要勇敢地面对并虚心求教,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明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强调了勤奋学习以及向他人请教时不应感到羞耻。那些聪明且好学之人,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追求知识,无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只要能从其身上学到东西,都会毫不犹豫地去请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的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学习从不满足,并且耐心教导他人从不厌倦。这种对知识的积累、对学习的热爱以及乐于分享的精神,无疑是成为一个博学之士的重要品质。

孔子曾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表明自己并非天生就知晓一切,而是因为喜好古代文化,并通过敏捷努力地探索来获取知识。即使是圣人如孔子,也是靠着后天的不懈努力才有如此成就,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形象地描述出学习就如同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又担心会有所丢失。它提醒我们要有紧迫感,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不断进取以免被时代淘汰。

还有一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但没有收获,还不如去学习。这让我们明白单纯的思考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实际的学习行动作为支撑,那么再多的思考也可能只是空想而已。

这些来自《论语》中的话语,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古人读书求学之路,也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古人谈读书》二

宋代大儒朱熹也曾对读书方法发表过独到见解。他认为读书有三到,分别是心到、眼到、口到。

若心思不在书本之上,那么眼睛自然不会看得仔细认真。当心眼无法专注于一处时,即便口中大声朗读,也决然不可能牢记书中内容,就算勉强记住了,也难以长久维持记忆。所以在这三到之中,心到乃是最为关键紧要的。一旦内心专注投入到阅读当中,那么眼睛和嘴巴又怎会跟不上节奏呢?

朱熹所言的“三到”读书法简洁明了却又切中要害。心到意味着全神贯注、用心领悟;眼到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文字、捕捉细节;口到则有助于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三个方面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提高读书的效率与质量,从而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

3. 古人谈读书

清·曾国藩

读书之要,在于立志、识广、有恒。有志者,必不甘居人下,如苍鹰搏击长空;有识者,深知学问如浩渺海洋,永无止境,岂敢以一得而自满,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乃无识之徒;有恒者,必能成就非凡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立。

4.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有言:学无止境。

青,源于蓝,却胜于蓝;冰,由水凝,却寒于水。木直若绳,经火烤而成轮,其形曲如规。虽经暴晒,不再挺直,乃火烤之故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经磨砺则利,君子博学且每日三省自身,则智慧明达而行为无过矣。

吾曾终日苦思,不若须臾所学;吾曾踮脚远望,不若登高所见。登高而招手,臂未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喊,声未加疾,而闻者彰。借助车马者,非脚力出众,却能行千里;借助舟船者,非善于游泳,却能渡江河。君子生来并无特异,善于借助外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虽不能达十步之遥;驽马虽行缓慢,然持之以恒,终能致千里之遥。锲而舍之,朽木亦不可折;锲而不舍,金石亦可雕琢。蚯蚓无锋利之爪牙,无强健之筋骨,却能上食尘土,下饮黄泉,皆因用心专一。蟹虽有六足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容身,盖因其用心浮躁也。。

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 师旷论学

汉·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