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普通人最快且最后的路

晋平公如一位迟暮的老者,向师旷发问:“吾年已至古稀,欲学,恐已太迟矣。”

师旷宛如一位智慧的明灯,回应道:“君何不点亮烛火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平公面露愠色,诘问道:“岂有人臣竟敢戏弄其君乎?”

师旷赶忙解释:“臣岂敢戏弄君上!臣闻之,少而好学,恰似初升之旭日,光芒万丈;壮而好学,犹如中天之日,熠熠生辉;老而好学,仿若炳烛之光,虽微却明。炳烛之明,岂不比摸黑前行要强得多?”

平公闻之,心悦诚服,赞叹道:“善哉!”

7. 囊萤夜读

晋书·车胤传

胤勤奋好学,不知疲倦,博学多才,通达事理。他家境贫寒,常常难以获得灯油。然而,夏日的夜晚,他却用白色的绢布做成口袋,捉数十只萤火虫盛入其中,借其微弱之光来照亮书本,夜以继日地读书。

8. 王冕夜读

明·宋濂

王冕,字元章,诸暨人士也。年方七八,其父令其于陇上放牛,然其心向学,常潜入学舍,侧耳聆听诸生诵读诗书,闻罢,则默默铭记于心。日暮归家,竟忘牛之所在。或有人牵牛来,嗔怪其牛践踏田地,其父怒而笞之。未几,王冕复旧态。其母曰:“儿如此痴迷,何不任其所为?”冕遂离,依傍僧寺而居。夜阑人静,他悄然潜出,端坐于佛像膝上,手持书卷,借长明灯之光,朗朗之声,彻夜不绝。佛像皆为泥土所塑,面目狰狞,令人悚然,然王冕此小儿,却镇定自若,视若无睹。安阳韩性闻之,大为惊诧,收其为弟子,自此学业日进,终成博学之士。

韩性卒后,其门人侍奉王冕,犹如侍奉韩性。时王冕之父已逝,他遂迎母入越城奉养。久之,其母思乡情切,欲归故里,王冕乃购白牛驾车,亲披古旧之冠服,尾随车后。乡里小儿见之,争相拦路嘲笑,王冕亦报之以微笑。

9. 《黄生借书说》之华丽蜕变

清·袁枚

黄生允修,犹如那嗜书如命的书虫,对书籍充满了无尽的渴望,欲借书以饱读之。随园主人宛如那慷慨的藏书大家,欣然取出其所藏之书,如捧家珍般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汝岂不闻那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宛如那皇宫中的稀世珍宝,乃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几稀?汗牛充栋,恰似那富贵人家的金山银山,然富贵人读书者寥寥。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更是如那过眼云烟,不足为道矣。非独书为然,天下万物皆然。非己之物而强借之,必如那热锅上的蚂蚁,忧人逼取,而惴惴焉摩挲玩赏,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已为吾所有,必如那稀世珍宝,高悬之,深藏之,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时,对书之热爱,犹如那燃烧的火焰,熊熊不息。然家贫如洗,难致好书。有张氏者,其藏书之丰,令人咋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如那久旱之苗,渴望甘霖。故有所览辄省记,犹如那饥饿之人,对食物的记忆刻骨铭心。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宛如那被岁月尘封的宝藏。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之贫,恰似予之往昔,其借书之渴望,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那云泥之别。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犹如那离弦之箭,一往无前。

为一说,使与书俱。

10. 《为学示子侄》

清·彭端淑

天下之事,难易之分,岂在其本身?为之,则难者亦如易者;不为,则易者亦如难者。人之为学,难易之别,亦在于此乎?学之,则难者亦如易者;不学,则易者亦如难者。

吾之天资,昏聩不及人也;吾之材质,平庸不及人也。然旦夕而学之,锲而不舍,久而不怠,终至有成,而亦不觉其昏庸也。吾之天资,聪慧过人也;吾之材质,机敏过人也。然若弃之不用,其与昏聩平庸者何异也?圣人之道,终由愚鲁之人传承。然则昏庸聪慧之差异,岂有定数哉?

蜀地之边远,有二僧焉: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往南海,如何?”富者曰:“子凭何前往?”曰:“吾有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购舟而下,犹未能也。子凭何前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归,以告富者,富者面露惭色。西蜀距南海,千里之遥也。富僧不能至而贫僧至焉。人之立志,岂不如蜀地之贫僧乎?

故聪敏者,可倚仗而不可倚仗也,自恃其聪敏而不学,乃自败者也。昏庸者,可限制而不可限制也;不自限其昏庸而力学不倦,乃自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