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新阳城是一个整整超过六十万人口的县城,始建于清乾隆三年。自清代乾隆年间以来,新阳丰衣足食,商业日益昌盛,国泰民安。这里也是着名侨乡:华侨逾五十万,主要旅居东南亚的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里的旅游业也相当发达,每年港澳台和旅居华侨的游客所带来的收益占总收入的八成以上。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涌动中,新阳渐渐步入商业化城市的建设,看看穿过新阳的汶水河两岸的景色就知道了,豪华别墅层出不穷,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再看看近年来,各超级市场拔地而起,肯德基、麦当劳、好又多等元素的加盟,成为新阳又一朝气蓬勃的新景象。逛街的男女老少也在追求时尚,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放眼望去,如今的女孩子个个都穿起了惹火的短裙和露骨的背心,头发的颜色和造型也跟着时髦起来了。在某个街角,要不是仔细观察,真的很难发现这就是新阳。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个富庶的地方,实际上这里是全省首屈一指入不敷出的贫困县,贫富差距非常严重。
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这里四面环山,有一座类似“四合院”的大瓦房,屋檐的几块瓦片不知道什么时候被风吹落在地上了;天井和墙壁是没有用水泥刷过的,有些残旧的墙壁上挂着几只燕窝,此刻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燕子白色的排泄物,在地上堆成一大片,和厅堂泛着浅绿色的苔藓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看看天井被凛冽的寒风扫荡过后剩下的一些小草,已经没过脚踝,天一下雨,雨水从南墙上面破瓦的缝隙中渗进去,被雨水冲洗过的地方,早已揶揄成一片;还有就是门口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长了一棵龙眼树,它几乎快撑破突出的屋檐了。孤立的屋子四周杂草丛生,原来通往的小路也失去了昔日的宽敞和平坦,坑坑洼洼的路面上长满了野草……
我们很难想象,这确实是存在的。这是一个家,是林健杭的家。传说这里经常闹旱灾,所以人们管它叫“旱窝”,而林义东家与林健杭家相隔一条公王河,处于低势,经常闹水荒,因而得名“水窝”。
近几年来,大家都往县城搬家了,所以这里基本上没有几户人住在这里,只是逢年过节有根的人会回去拜拜祖先,热闹一番。虽然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林健杭一家为了读书而欠下一屁股的债,现在也还还不清,就更不用说他们可以搬家到县城去了,想都不用想。这里实在是没办法住人了,因为这里已经和现代文明接不上轨了。
唉!尽管人烟荒芜,但依然还有一大家子人生活在“水窝”。好朋友林义东的家不也在这里,他的爸爸不也在家种地?
杜小贤过来和林义东打招呼认识之后,大家各自收拾行李,准备下车。坐了五个钟头的车,现在大家也应该够累的了。杜小贤带着笑脸下车了,而林健杭却一脸忧郁,他把问题归咎于在车上没有休息好。林义东也带着他家小孩下车了。下车之后,三人互相告别。林健杭和杜小贤约好星期日一起回广州,杜小贤乐呵呵答应了。
一下车,便人潮拥挤,好像是在欢迎林健杭回家似的。今天是新阳成立50周年纪念日,喜爱看热闹的百姓早已恭候多时,欢呼雀跃了。林健杭的思绪立马活跃起来,凑过耳朵听旁人的纷纷议论,才知道今天的大游行始于县政府广场,沿着新世纪富民路走,沿途经过新阳高级中学(即是林健杭的母校),下坡便到了民生律师事务所,穿过国道经过杜氏家私企业和徐氏家私企业,漫过许多大型企业的商业区,最后与县人民医院擦肩而过。
这么热闹的场面怎么可以错过呢?李晨凯没有回家真是可惜了。
林铁生知道小儿子要回来,早已在人群中静静地等待。林健杭一下车,立刻听到他爸爸在呼唤他:“小弟,这边哩……”林健杭的眼球在搜索他的父亲。头发灰得像枯草,蓬松像鸟巢,裤腿一高一低,旁边有一架“嘉陵”摩托车。林健杭应了一声走过去,走近点,林铁生脸上的皱纹多了几条,沧桑的面容中露出两排洁净的牙齿。他在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概念是:爸爸老了。
林铁生没说多少话,木炭般的手接过林健杭的手提包,绑在车子的铁架上。
“今天可真够热闹的哩!”林健杭对爸爸说。
林铁生向拥挤的车队中指了指说:“看见那辆载着木材的拖拉机没?你金发伯在那。”
林健杭向爸爸指着的方向望去,似乎没有看到也说看到了。他问:“那他应该跟大利叔在一起吧?”
林铁生似乎没有听见:“你的万祥伯也来了,他不知在哪,我们就不去找他了。”
“万祥伯?那素晴也来了?”
林铁生没有回答他,说:“先不看热闹了,你妈还在等你呢!”
一提起冯素晴这个表妹,林健杭就特别怀念。只是素晴表妹住得有点远,不能常常来往,也就是逢年过节才见一两次面。另外万祥伯也不愿意让素晴常来跟他玩。每次素晴嚷着不想离开,冯万祥就硬是拉着素晴回家。现在掐指一算,也有好几年没有见面了,不知道素晴表妹现在刚上高中情况咋样了。林健杭眼前浮现冯素晴可爱的样子,不经意间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健杭观察了一下附近的变化:道路泥泞不堪,此刻火车站正在重新改造。几辆大型的推土机和钩机在不停地作业,再看看附近的一家超市也在今年热闹的氛围中开张了。
林铁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动了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