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颍川颖阴荀氏

蔡文姬把荀攸领进陈俊楠新买的府邸,荀攸也是感觉这处府邸颇为气魄,却不想陈俊楠是要送给自己的。

蔡文姬也是故意说道:“没想到表哥这么大方,让小妹都生了忌妒”。

荀攸刚想说一些推脱的话。陈俊楠立即说道:“不要听蔡文姬嬉笑之语,她就是这个样,吾听闻荀攸兄还租住在酒店中,便擅自做主买下了这处府宅,你先住着,不必言谢,更不必客气”。

陈俊楠好像根本没把这处府宅放在心上一般,接着说道:“吾知荀攸兄的才略,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先生却在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

荀攸故作不解道:“祥龙公的意思是?”

陈俊楠说道:“吾知荀攸少有才略,多谋计,知天下将乱,交结豪杰。家富於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多是散财与豪杰交往,这般行事,必有惊天之志也,某不才,也是这样的想法。不如我们共同合谋,谋一个天下一统,谋一个百姓安康!”

荀攸见陈俊楠说的这么清楚,也没有装下去的必要,便说道:“巴蜀之地,物产颇丰,必有一番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地处偏偶,又是士族当道,未来需巩固政治,严明法纪,削士族庄园,还要吞噬附近几县与郡,才能成大事,立大业。”

小主,

陈俊楠大喜道:“果然是王佐之材,若不嫌巴蜀之地偏僻,陈某无能,愿与我共图大业否?”

荀攸笑道:“即得祥龙公赏识,又有这番礼贤,荀攸愿追随祥龙公,马首是瞻”。

陈俊楠大喜。便说道:“吾深知荀彧也是大材之人,而且荀彧与荀攸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如也把他请来?”

荀攸笑道:“荀彧这个人,他变了,变了很多,变得我都不清楚他在想什么,不过他很顽固没有变,若想他弃汉难如登天,只能慢慢来,而且这个机会,我相信不久将来必会到来。”

颍川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毗邻帝都洛阳,属于豫州八郡之一,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地形地貌,使得它的土壤非常肥沃,很适于种植粮食作物,又有颍水流经,饮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宜居的生存环境得以吸引了大批人口在此生产居住,经过千百年的繁衍,颍川成为了人口众多、发展殷实的中原大郡。人口稠密,是东汉前三的大县,这里身处中原腹地,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时的颍川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有许多氏族大姓。虽然各自的姓氏、宗亲不同,但这些家族互相结交,关系好的还会结成姻亲关系,彼此扶持,互换资源。

东汉时期的颍川有着被称为“颍川四长”的杰出人物:钟皓、荀淑、韩韶和陈寔。他们品质高洁,为人诚善,是第一代汉魏豪族的代表人物。在他们之后,颍川陈氏、颍川韩氏、颍阴荀氏、长社钟氏、鄢陵庾氏等纷纷步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颍川望族之中最为亮眼的人物要数颍川陈氏的陈寔和陈群、颍川郭氏的郭嘉、颖阴荀氏的荀淑和荀彧、长社钟氏的钟皓和钟繇。

颍川颖阴荀氏是根深蒂固的士族,颖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土地,都属于荀氏氏族。

颍川荀氏家族是荀淑之后,荀淑,字季和,家学渊远,是荀子的第十一世孙。颇有才学,正因为荀淑名声在外,品行高洁,所以在汉安帝时被征召为郎中,后来又升为当土长,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久就离职还乡,躬耕农桑。后来,梁太后临朝,发生了日蚀和地震,古人迷信,天降灾异,定有预警,因此皇帝下诏,选举贤良方正对策。荀淑在光禄大夫杜乔和少府房植的举荐下,上疏对策,讽刺皇亲贵戚侯幸专制践扈,势焰熏天,因此遭到大将军梁冀的忌恨,被外调任郎陵侯相。

即便如此,荀淑在任职期间,处事中正,明于事理,被称为“神君”,荀淑耿直不阿,敢于反对权势的胆识,使其声名更大了。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皆拜他为师,而荀淑也很敬重这些嫉恶如仇的名士。当时有贤人韩韶,德高望重,名震州郡,以病卒官,荀淑为其立碑称颂。

荀淑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旉”,在当时都有令名,被称为“荀氏八龙”。在荀淑的儿子或从子辈当中,尤以荀爽最为知名,在其孙子或从孙辈中则以荀悦、荀彧、荀攸、荀顗的功励最为卓着。

长兄荀俭,字伯慈,治家颇有才能,以勤俭立业,是颍川荀氏的族长,因为荀俭颇有才能,家业中兴。荀俭却英年早逝,有一子荀悦,却没有其父的才能。

二兄荀绲,字仲慈,曾任济南相。荀绲史籍可考者有三子,荀衍、荀谌、荀彧。

三兄荀靖,字叔慈,生性霍达,不愿出仕,喜欢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号曰玄行先生,与荀爽名气不相伯仲,但对政治了无兴趣,终身隐居,年五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