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上善若水

大汉兵王 老周不庄 1446 字 4天前

苏建很满意,随即让苏武去安排,让赵延年住在客院里。

客院虽然不大,却干净整洁,设施也很完善,甚至称得上奢华,毫不逊色于李椒在代县为赵延年准备的住处。一看这个场景,赵延年就知道,苏建父子早有准备,就等着他来。

果不其然,接风宴的时候,来了十几个壮汉陪酒,其中就包括上次见过的伍军侯。

赵延年没有问,但是他估计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是苏建的部曲。

部曲是私兵,骨干大多由信得过的人充任,比如家族里的子弟,或者是同乡。他们的基础原本就比一般士卒好,再有高手指点,进步也会非常快。

这样的好机会,自然不可能雨露均沾,落到普通士卒的头上。

平虏燧的燧卒遇到赵延年,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运气。

赵延年明白这一点,也无可奈何,只能感慨这就是世道的不公。

人和人生来不平等。

时间有限,他也没有说太多,花了两天时间,详细讲解了矛法的要诀,传授了训练方法。

真正的矛法其实很简单,拦拿扎而已,其中的细微之处才是精华。

临阵搏杀,生死就在一息之内,哪有那么多花招。将这些基本招法练精练熟,足以对付绝大多数敌人,尤其是匈奴人。

就赵延年的战斗经验而言,即使是龟龙营的精锐,矛法称得上精妙的也就寥寥数人而已。

这些人将信将疑,却还是按照赵延年的要求去练了。

两天后,张骞赶到,与苏建父子见面之后,就和赵延年一起出发了。

临行之前,赵延年拜托苏武一件事。如果有可能,将老书佐李旦调到太守府来,哪怕还是做个书佐,也比留在平虏燧强。

苏武一口答应。

对他来说,这是举手之劳,不值一提。

张骞与赵延年同车。出发之后,他看着赵延年,忍不住笑道:“赵君,你的牵挂越来越多了。不过恕我直言,张威也好,李旦也罢,他们都帮不上你什么忙。将偌大的人情用在他们身上,颇有些不值。”

赵延年想了想,引用了一句老子的话作为回答。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我能力有限,做不了什么大事,能帮几个普通人也是好的。”

张骞转头看向窗外,沉吟片刻,收回目光,点了点头。

“你说得对,大丈夫行事,只问当不当做,不必问有利无利。”

(第二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