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国内票房与大片

这当然也是大厅造成的后果,退场加进场,中间就得留出至少20分钟的时间,太赶了就容易发生事故,一进一出以前人,就那么个小门,还得检票,中间还需要十到二十分钟进行中间的打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效率自然就上不去了,所以20万的票房,就意味着这些影厅的上座率基本上都是满座,否则根本不可能拿到这样的成绩。

而与此同时,帝都的电影院已经播放了一个礼拜了,周票房正式出炉,单周1370万的票房,同样亮瞎了无数人的双眼。

帝都和魔都情况差不多,影院比魔都还少一些,也是100多家影院,大部分是单厅的,虽然说不至于像首日那样爆满,但平均上座率绝对在五成以上。

此外,羊城600多万,陪都500多万,蓉城600多万,四个先发城市,直接贡献了2500万票房。

而第二周全国票房出炉的时候,可以说是举国震惊,魔都独领风骚,以单周2080万的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单周单城市的2000万票房纪录,而其他所有的城市,包括先发的四个城市,一共才贡献了2800万票房。

魔都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当然,这也是不奇怪的,这些年,除了几个大型城市之外,剩下的电影院大多少得可怜,有些县甚至都哪怕没有一家电影院。

东三省情况好些,还有不少的工人俱乐部之类的老设施,内陆大部分的城市真的就没几家影院,全国三千多个县,但银幕就只有1500块,当然这就是院线内部的。

没有加入院线的还有不少没被统计进来,这会儿各种数据乱得很,也不是很准确。

但即便统计进来,总数也不到3000块银幕,平均下来一个县都分不到一块银幕。

甚至在之后的十年里,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有些年还有所恶化,这也是这些年电影的影响力远不如电视高的重要原因,因为且别说好不好看,你根本就看不着好不好。

当四周后,《黑客帝国》在华夏正式下画后,嗯,其实不是下画,而是分账停止,后面影院们该放还是会放的,收入都归影院自己了。

四周结算,《黑客帝国》华夏总票房万元,官方汇率计算,超过2000万美元,这一成绩,可以说,骤然间,震惊了整个华夏影坛。

历史上,第一部引进片1994年年末上映,两周拿了接近3000万的票房,然后就被华影强制下画了,据说是怕吓着国内影坛,然后好像是也影响了某些领导的位子。

再然后,1995年,《红番区》上映,9500多万票房,两个月后的《真实的谎言》就正式破亿。

所以说,华夏真的不是没人看电影,而是片子不好看。

就好像《黑客帝国》这片子,其实在四周后说是下画了,但几乎所有的影院都会时不时的拿出来放一下,这会儿可没有什么收回拷贝的说法,拷贝都是个电影院自己保存的,他要放,你还能拦着他不成。

这次成绩最亮眼的影院,非农展馆莫属,改造后的农展馆影院一共六个影厅,除了一个250人大厅之外,都是150人的中型厅。

当然,这个规模,在这个年代其实是叫小厅。

也就是说,农展馆电影院,总共也1000个座位,而和他对称盖的那个帝都展览馆剧场,一个大厅就能容纳1200人观影。

但就是这1000个座位,从首映开始,一直到四周分账结束的日子,为农展馆带来了接近四百万的票房收入,其中最高的第一周,就收获了70万票房。

整个四周,票房的下降趋势非常缓慢,上座率始终在八成以上,关键是分账结束之后,这里放《黑客帝国》居然还能有平均五成的上座率,更不断有要求加开晚间场次的呼声。

投入的600万改造费用,不到一个月,就回来了三分之一,这效率,让农展馆的新领导简直乐开了花。

而且,最夸张的是,电影停止分账后,影院放《黑客帝国》反而赚得更多了,这一情况甚至影响了后续的分账制度,把分账时间进行了延长,避免影院的利益过大。

这样的利益,自然更让无数影院的领导都为之眼热,这简直就是抢钱一样啊,嗯,玉卓师兄的设备好卖了不少。

这就是全产业链的好处,总有能够挣钱的地方,这年月,华夏电影市场可以说刚刚萌芽,就连西方和小日子,还有好多影院的设备都还是很古老的设备。

电影从唯一的动态画面欣赏方式,到后来电视崛起,录像机崛起,VCD崛起,DVD崛起,网络视频崛起,这些都在侵占着电影,特别是影院电影的份额。

电影工业也只能进一步地继续科技更新,几十年来,和其他的媒体打得有来有回的,可以说电影就从未停止过发展。

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窄荧幕到宽荧幕到巨幕到环幕到球幕,从16毫米到32毫米到48毫米,从单声道到立体声到环绕声到声场,从胶片到数字化,从2K到4K到8K。

华夏电影也是一样,王旭以为,一味地指责盗版是毫无意义的,没有盗版固然更适合影视发展,但后世没了盗版,也没见华语电影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作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每年也就头部那几部,十几部片子能看,其他的要么小众,要么陈旧,要么胡编乱造,按照比例来说,也并没有比九十年代强。

王旭玩文娱,却真的没有什么拯救电影,拯救音乐,拯救绘画之类的崇高理想,文娱,就只是文娱,一方面他喜欢,另一方面他可以换技术,让他更喜欢,如此罢了。

未来电影科技肯定会继续变革,反正在前世的王旭就在家里看过电影,那效果已经丝毫不比影院的效果了,一整套激光设备加模拟声场,产生的效果,甚至比一个一般的影院还好,总价格也不过十多万罢了。

再未来的视网膜投影技术,更是可以直接把巨幕投入到你的眼睛里,那效果可以说比电影院更加震撼,但电影院死了吗?

没有啊,票房还屡创新高呢。

所以,与其为电影担心,不如踏踏实实地攀科技树,相比于近似于玄学的艺术本身,科技就显得相对理性得多。